中宏网11月9日电(记者 韩鹏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工程师群体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者,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工程建造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成果:科技前沿领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之旅,“天眼”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经济主战场上,“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发电运行,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全面开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军事装备快速迭代,中国自主研发国产系列航母下海测试,新型隐身战机列装部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率先开发新冠临床救治药物和疫苗,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在强国建设,增强人民福祉的道路上,处处都能看见中国的杰出工程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显著加大,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我们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大力弘扬中国杰出工程师精神?带着这些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以下简称“科基会”)陈曦理事长。

  建设科技强国,工程师大有可为

  陈曦介绍,科基会是在丁石孙、朱光亚、杨振宁、丁肇中等海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发起下,1999年经国务院朱镕基、李岚清、温家宝等领导同志批示成立,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部。

  科基会的三大使命是:促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突出贡献者。科基会目前拥有100余名院士及600多名工程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顾问团队,具有极大的集成创新、领域融合和协同发展优势。

  2011年9月,科基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李克强总理专门发来贺信并作出了重要指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以专家委员会为平台,密切联系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公益的方式推动我国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科基会作为一个全国性公益组织,围绕国家科技工作大局,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接受捐赠,奖励突出贡献者,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支持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陈曦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需要战略科学家,也需要卓越工程师。

  激发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科技经济发展

  站在新时代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正经历一场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空前大整合。如果说卓越科学家的任务是发展“未知领域”,那么杰出工程师就是创造“未有存在”。杰出工程师,一方面深谙基础理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充分顾及科学原理所不及,明晰什么样的科学理论适用于什么样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精于运算、变抽象为具体,既在工程设计上高屋建瓴,又在流程环节上匠心独运,从而发明创造出满足人民福祉的尖端科技,确保工程实体在现实条件下运行无滞。

  陈曦告诉本网记者,为促进整个社会对杰出工程师的重视,科基会于201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起并组织设立了“杰出工程师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工程师”命名,工程科技领域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代表5000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各自领域的最高水平。

  截至2022年,“杰出工程师奖”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评选活动,共有315名获奖者分布在9大行业19个技术领域,其中24人获奖后成功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第五届“杰出工程师”评选结果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布。与往届杰出工程师奖相比,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又有了新的跨越,其特点是,申报积极性更为积极踊跃、申报行业范围有所扩大、一线科技人员大幅增加、候选人质量明显提高。本届杰出工程师奖,共有130名院士作为推荐人、43名院士成为评审专家。为了确保评审质量,科基会完善了杰出工程师奖申报评审系统,增加了视频答辩环节,细化了网络评审的各个环节。目前,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评选工作基本完成,正处于获奖人信息公示环节。

  在陈曦看来,当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红利”将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随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杰出工程师无疑是最重要一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转换变革,因此就要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的高度,重视挖掘和释放工程师红利,以适应中国市场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陈曦说。

  弘扬工程师精神需打出“组合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程师群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支撑。需要提倡和弘扬怎样的“中国工程师精神”呢?

  陈曦表示,2014年10月,科基会成立了杰出工程师专家委员会,构建了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公益交流平台,经过杰出工程师集体讨论,我们确认了“责任、创新、协同”的中国工程师精神,宣传工程师在社会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工程师在各领域创造了无数工程科技成果,这些重大工程事关国家命脉、国家安全。因此工程师业界都将“责任”视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是我们每位工程技术人员所要恪守的人生信条。

  工程师的创新是科研最本质的精神之一,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展。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工程师具备的必要素质。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的成功,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同、行业协同、跨领域协同、跨国界协同。单兵作战是难以胜任国家之重任的,因此,我们要把一人作贡献变为一群人作贡献、把一人引领变为团队进步。

  弘扬“责任、创新、协同”的中国工程师精神,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工程师群体的共同努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出台有关工程师精神建设的文件,从社会层面提高工程师群体价值地位;推进行业自治,从产业层面发挥工程师群体内生力量;加强职业教育,从教育层面树立工程师精神价值导向;提供制度保障,从机制层面解决工程师群体后顾之忧。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工程师精神不断深化发展、代代相传。

编辑:韩鹏飞
审核: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