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书写令世界瞩目的石油奇迹,他愿传承石油魂,追逐创新梦,践行苦干实干的石油工程师精神,书写能源领域新篇章。

 

李国欣,1971年出生,山西忻州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准噶尔盆地重点探区勘探开发现场指挥部副指挥。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资料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标准化委员会非常规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石油天然气储量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投身油气勘探开发事业25年来,李国欣始终秉承“认识无界、创新无限”理念,以“勘天下、探未知”为理想,以“当尖兵、兴国家”为己任,驰援“世界屋脊”,细探“浩瀚地宫”,勇闯“勘探禁区”,大打风险勘探进攻仗,系统开发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及致密砂岩等油气藏测井评价核心技术,攻克致密砾岩勘探开发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指导并推动了全球最大规模整装致密砾岩油田-玛湖10亿吨级特大型油田的勘探发现和高效动用,用忠诚担当、坚韧无畏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用创新攻坚、艰苦奋斗倾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奔赴边陲、心卫国,不辱使命、书写青春

1995年,李国欣主动请缨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唯一代表参加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团,毅然决然地奔赴我国海拔最高、最边远的阿里地区,在地区计经委矿管局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藏生涯。

不到阿里,不知道天下的路有多长;不到阿里,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孔繁森生命最后的岁月就在这里度过,他的事迹也深深激励了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李国欣,决心要在“世界屋脊”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一曲忠心卫国的青春之歌。

狮泉河是阿里高原最主要的城镇之一,也是李国欣援藏工作的驻地,距离拉萨1500多公里。那里没有机场、铁路、公交,只有一条通往日喀则的砂石便道。一到冬天,进出狮泉河通道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一次,李国欣因紧急任务需要前往拉萨,只能搭乘保障兵站的军用卡车,历时10天才到达,随身携带的干粮全部冻成冰坨,需要用汽油喷灯烤化才能勉强下咽。一到冬天,冰雪封锁的狮泉河裹腹靠大白菜土豆,取暖靠烧牛粪,照明靠点蜡烛。由于高寒缺氧,每次写封家书需要点4支蜡烛才能在微弱的烛光下勉强看清,一封信寄到内地需要两个多月,一次往返就是近半年时光。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国欣克服高寒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下矿井、进车间、做调研、提建议,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阿里地区矿业发展的初步意见》、《关于门士煤矿扩大生产的建议》、《关于兴建狮泉河水电站的初步建议》和《阿里地区工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等报告,为推动阿里经济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援藏3年,李国欣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让其获得各级领导的广泛认可。离开西藏时,时任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同志亲自题写“学无止境”以兹鼓励。这4个字,也成为李国欣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信条。

 

聚焦测井、紧盯前沿,揭示微观、洞察油藏

在离藏返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国欣专注于测井技术,很快便成长为中国石油测井学科的领军人。

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手段,被誉为地质家的“眼睛”,目的是把深埋地下的油气藏“看清”、“看全”和“看准”。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迈进,测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信噪比低、温度压力高、油藏隐蔽、流体识别难等难点让地质家这双“眼睛”不再明亮,尤其在以塔里木盆地为代表的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更为凸显。如何实现这种强非均质缝洞型油气藏物性参数准确标定与成像描述,是摆在李国欣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型的材料,李国欣带领团队对盆地周边奥陶系野外露头进行实地详查和精细丈量,提出在图木舒克市奥陶系露头区钻探一口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层的系统取心、全系列对比测井的科学探井—图科1井。为了确保实施效果,李国欣连续观察描述了120米的实体岩心资料,利用不同成像测井系列进行连续测量,获得大量详实准确的电成像、核磁共振、声波扫描和常规测井数据,构建了多系列测井对比刻度检验平台。基于大量现场获得岩心资料,他设计了岩性、岩相、沉积构造、裂缝、溶孔、溶洞的精细描述与评价方法,开展了全直径孔渗、核磁、岩电、CT等一系列岩石物理实验,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奠定了岩石物理基础,为精细刻画缝洞储层提供了标准解释图像模版,为地质人员提供露头、井下岩心、测井响应三位一体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认识的“铁柱子”,解决了缝洞性碳酸盐岩因取心不足、标定检验不够准确的难题,有力支撑了哈拉哈塘油田储量研究与上报工作。

进入21世纪,美国爆发页岩油气技术与产业革命。在美国页岩油气发展之初,李国欣开始敏锐地关注非常规油气,认为国内进入页岩油气时代是迟早的事,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油气勘探开发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与美国以海相页岩为主不同,我国页岩油气资源以陆相为主,岩石组分复杂、孔喉狭小、非均质性更强,甜点层段测井评价难度极大,缺乏适用方法技术。

产业突破,科技先行。在李国欣的主持和积极推动下,2011年中国石油设立页岩油/致密油测井重点攻关课题,围绕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地层“是否存在甜点、如何定量评价、能否规模富集”三个关键问题开展攻关。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观察,他提出利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测井法评价储层微观孔喉结构,成为页岩油寻找“甜点”的关键举措;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比对,提出高精度增强型核磁共振测井采集模式,针对多项核心参数进行系统优化,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信息熵—自适应阈值降噪技术,相比国际同类技术资料信噪比提高了2.6倍,孔隙结构参数识别精度平均提高了12.5%,最终实现了微纳米孔隙和流体信息的有效表征,建立了砂体结构指数和含油富集指数定量计算方法,显著提升该类储层的识别评价能力,有力支撑了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的发现和规模建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创新业绩。

 

挑战“勘探禁区”、勇闯玛湖凹陷,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油田,打造增储上产新增长极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但历经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勘探开发,可采储量逐步降低,产能主体断裂带勘探多年无重大突破,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在“跳出断裂带、走向斜坡区”的勘探新思路指引下,玛湖凹陷区迅速成为新疆油田,乃至我国西部油气勘探的新希望。

探索未知,谈何容易。放眼世界范围,在凹陷区源上进行砾岩规模勘探更无先例可循,面临着资源潜力不清、有效储层分布不明、源上成藏复杂和缺乏配套技术等4大世界公认难题。二十年间,针对玛湖凹陷的勘探历经三上三下,始终久攻不克,成为一桩“悬案”。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有啃头”。凭借多年的勘探经验和敏锐的勘探视角,作为总部负责地质研究和风险勘探的副总地质师,李国欣对玛湖这个“勘探禁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三上三下”久攻不破,更是激起了他这个以“勘天下、探未知”为理想的地质家的昂扬斗志。为进一步加大玛湖北部斜坡区探索力度,2010年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支撑下,精心部署了重点探索井—玛13井。好消息是出油了,坏消息是产量不稳定。“问题出在哪里?”李国欣仔细思考,谨慎求索,很快就把症结锁定在工程工艺上。思路决定出路,在他引领下,攻关团队迅速调整工艺方案,2011年玛131评价井出油,标志着玛北斜坡区百口泉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2013年风险探井玛湖1井获高产,拉开了斜坡区油气勘探的序幕,也印证了玛北斜坡受相带控制大面积含油成藏模式的认识。沉睡亿万年的玛湖油气宝库被唤醒,一个堪与断裂带油气聚集区媲美、蕴藏着数十亿吨储量的大油区“金娃娃”,显露于世人眼前,成为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新的储量产量增长区。

玛湖油田是迄今发现世界最大的砾岩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创新理论和经验,为全球凹陷区砾岩重大接替领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技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018年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几代石油人的夙愿。

在玛湖大油田发现后,作为中国石油准噶尔盆地勘探开发建设现场指挥部副指挥,李国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将辛辛苦苦发现的十亿吨级储量变成实实在在的产量,如何将产量转化成效益,成了摆在他面前又一难题。

为了尽快找到突破口,他把科研会战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没日没夜地带领研究团队调研资料、讨论方案,更是每月都赶到取心井旁或产能建设现场实地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跳出了传统地应力与复杂缝网形成条件理论约束后,他创新提出了以砾岩“绕砾成缝”、空间应力场主动利用、多元协同优化为核心的致密砾岩油田高效开发理论认识和关键技术,并首次提出部署多层系交错立体井网的高效开发模式,引领玛湖油田闯出一条在全球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独树一帜的玛湖高效建产模式。2019年玛湖建立国内首个创新采用“大井丛、多层系、小井距、长井段、交错式、密切割、拉链式、工厂化”系列技术的立体开发示范区—玛131示范区顺利投产,全面超越全球非常规开发最先进指标,打造了致密油高效开发新样板,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新增长极,被评为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其成功实践将为同类油藏和我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高效开发提供有益借鉴,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2020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播发一条特大喜讯,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组合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钻探的风险探井呼探1井测试获日产天然气61万立方米、日产原油106.3立方米,打开了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对于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准噶尔盆地重点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副指挥的李国欣,负责协调各家力量,组织地质研究和钻探工作,在这个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管理创新、引领高效勘探,注重风险勘探催生油气大发现多点开花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消费量连年攀升,油气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保障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石油工业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

但油气发现难度加大、油气勘探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资源劣质化进一步加剧,油气勘探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通过管理升级激发高效勘探新动力,催生更多大发现大突破,切实增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这是勘探项目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考验。李国欣决心从风险勘探管理机制优化革新入手。他认真梳理工作流程,寻找管理上优化提升空间,形成新的风险勘探工作管理办法,打破传统两级管理体制和各探区画地为牢的固有格局,建立公司统一的风险目标评价体系、标准、流程和四级科学决策流程,确保油气发现的规模性和优质性,形成了一批亿吨级和千亿方及规模储量建产区。尤其是2018年,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高探1井、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井等风险探井的战略突破,是新时期风险勘探升级管理后催生的重要成果,为西气东输夯实拓展气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石油勘探单位遍布全国各大盆地,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高效管理,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对标管理便是其中一个破题之举。李国欣创新思路,以对标管理为抓手,构建了计划、储量、成本、成效4个一级和14个二级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积极组织研究院和各油田编写了公司勘探对标管理办法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应用,实现了对标管理办法的从无到有;他主持对标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了对标管理从“有”到“智”的转变。助力各油田公司勘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助推公司勘探大发现和高质量发展,探井成功率、试油获得率、储量发现成本等关键指标位于国际大油公司前列,成为国企对标世界一流的重要抓手与成果,获国家级管理创新二等奖1项,省部级管理创新一等奖3项。

   

热爱生活、热心公益,我愿做你明亮的眼、陪你奔跑到明天

生活中的李国欣是个长跑爱好者,他的行囊中总是装着运动鞋运动裤,不论清晨还是傍晚,只要能挤出时间,都会运动锻炼。他的运动格言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他对待长跑如同对待勘探开发技术攻关一样,要求数据精准、善于总结提升,每次比赛结束都会系统分析心率、配速、步频、步幅、触地时间、垂直幅度、垂直步幅比等实战参数。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他以47岁之龄跑出3:06:53这个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成绩,超越世界上最苛刻的波士顿国际马拉松报名门槛BQ(Boston Qualify:45-49岁男性3:20),完美践行了“要不不干、干就干好”的誓言。

李国欣平时除了自己锻炼身体,还带动身边人一起运动。他曾经连续三年担任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官方领跑员,带领大众跑者实现突破、成就梦想。2016年他以4:29:58成绩精准完成首届哈马4:30官方领跑员任务,完美体现了工程师精神。

过去的六年里,几乎每个周六清晨的奥森公园,李国欣都积极参与到助盲活动中,晨曦中,牵引着盲友,完成盲友强健体魄的愿望,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回归社会,陪伴多位盲友完成北京马拉松和北京长跑节,并成功创造了他们个人的最好成绩。

油气勘探开发创新之路正像一场马拉松,需要奔跑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耐力,积蓄能量,挑战极限,实现超越。李国欣始终不忘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牢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秉承“认识无界、创新无限”的科技理念,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坚守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第一线。

信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书写令世界瞩目的石油奇迹,他愿传承石油魂,追逐创新梦,践行苦干实干的石油工程师精神,书写能源领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