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哲,1964年出生,陕西洋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他参加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朴实坦荡的煤矿工人本色,全程参与、领导神东现代化煤矿建设,成为世界首个两亿吨煤都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开拓者、实践者,对我国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矿井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化煤矿技术的探索者

1983年,杨俊哲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科技大学采煤专业毕业,投身到韩城矿务局。他从采煤一线普通工人干起,由于技术过硬,吃苦肯干,很快被调到马沟渠煤矿生产科任技术主管和副科长。正当事业顺利起步的时候,他却放弃了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很优越的韩城矿务局,毅然来到了刚刚开发建设的神府东胜煤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建设拉开序幕,正需要杨俊哲这样的优秀技术人才。1988年春节刚过,经过3天颠簸,他辗转来到距离韩城几百公里外的这个世界级煤田腹地—大柳塔。从此,深深扎根于“塞北煤海”,与世界煤都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的大柳塔满目荒凉,交通闭塞,物质匮乏,水电不通,是陕西省最落后的乡镇之一。初来乍到的杨俊哲也难免感到失落,仿佛“与世隔绝”了。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吓倒这个年轻人,反倒是优质煤田的资源禀赋和远大前景,点燃了他的创业热情,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决心。

被誉为神东事业“摇篮”的大柳塔煤矿,是杨俊哲的第一个“阵地”,他从井下一线掘进队干起。当时的大柳塔煤矿,采用传统炮掘方式,打眼放炮、人拉肩扛,巷道掘进很不容易。瘦弱的他干起活来却拼劲十足,时间长了肩膀和手勒的都是血痕,可他绝口不提辛苦,更多的是被身边开拓者精神的感动和投身建设世界级大煤田的光荣。

那时候,我国煤炭产业还非常落后,大部分靠的是搞“人海战术”。面对矿区得天独厚的资源赋存条件,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粗放式开采,势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杨俊哲和创业者们强烈渴盼着建设现代化矿井,铆足劲儿要干出一条有别于传统煤矿的新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特别是矿区“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建设方针确立以后,他和矿区建设者们瞄准世界先进目标,打破传统煤矿的设计理念,大胆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变革,从矿井开拓设计、采煤工艺与技术、装备制造、生产准备等方面入手“找出路”,率先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综合采煤机、连续采煤机、刮板胶带运输机等装备,使采、掘、机、运达到100%的机械化。大柳塔煤矿设计产量从30万吨、60万吨、120万吨到360万吨,一步步实现了从传统矿井到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转变。

“无论什么时候,生活总是偏爱那些能用劳动创造生活的人”。日日夜夜的坚守与付出换来了煤田开发的大突破,也升华着杨俊哲的矿工情怀和创新激情。1996年到2003年,他先后担任大柳塔煤矿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2000年大柳塔煤矿实现了千万吨的跨越,神东千万吨矿井模式就此形成。随后活鸡兔煤矿与大柳塔煤矿合并,实现了一矿两井年产2000万吨,进一步丰富了神东千万吨矿井建设模式。

大柳塔煤矿的发展变迁,是神东矿区开发建设的缩影,折射出的神东速度,是奋进中的中国煤炭工业的姿态,同时也饱含着杨俊哲的心血与热爱。正是基于大柳塔煤矿的这次技术革命成果以及在矿区的全面推广,神东形成了现代化矿井生产技术体系,为千万吨矿井群、亿吨矿区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在全国煤炭行业还在探索现代化时候,神东已在大柳塔煤矿实现了国内首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井下,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矿井群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除井下移动设备外,井上下采煤、掘进、供电、通讯、排水、洗选加工及装车等环节都实现了高度集中控制和远程监测、维护。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正是在总工程师杨俊哲的指挥下进行的,他使大柳塔煤矿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转变,将煤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煤炭产业的落后形象。

在煤矿生产一线长期的锻炼,使杨俊哲的技术管理愈加成熟,期间他还被评为“第八届陕西省优秀青年企业家”。2003年,他被调到神东煤炭公司生产部任经理,角色的转变,使他对神东各个矿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统筹谋划这个未来亿吨矿区的矿井布局和生产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逐步加大,神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面对收购地方小煤窑哈拉沟煤矿的升级改造,杨俊哲再次回到煤矿一线。这一年,他带领97名矿工创造了年产1297万吨奇迹,圆满实现了“百人千万吨”的技术改造,刷新了全员工效198吨/工的世界原煤生产效率新纪录,神东也建成了全国首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同年12月,他临危受命,担任石圪台煤矿矿长,在短短11个月时间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水大、断层冲刷多、底板松软、顶板破碎等诸多地质难题,强化管理和技术革新,使停产13年年产120万吨的矿井实现了年产1000万吨的跨越。地面配套洗煤厂、装车系统一并完成,彻底实现了“旧矿”焕“新生”。这一年的考验和磨练,杨俊哲记忆尤其深刻,也正是这一年,他被评为“全国煤炭行业优秀矿长”。

 

两亿吨矿区技术开拓

2010年,神东煤炭集团建成了我国唯一一个两亿吨矿区。同年杨俊哲开始担任神东煤炭集团总工程师,从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探索者,转变为两亿吨矿区技术的开拓者、决策者。他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全面宽广的视野对整个煤炭行业面临的设计、工艺、装备及管理难题进行深度思考,围绕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研究,探求现代化煤矿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神东采煤的高度,是对这片世界级煤田开采最大的责任。神东人对煤炭资源的珍惜,不亚于自己的生命。矿区开发初期,由于设备受限,采高也被限制在了4.5米、5.5米之间。随着装备水平的升级,神东逐步掌握了覆岩破断运动和矿压显现规律,破解了大断面巷道支护、水力压裂强制放顶、工作面端头垂直过渡和末采快速贯通技术,采高逐步突破6.3米、7.0米、8.0米,成功破解了厚及特厚煤层整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此时,向来珍视资源的杨俊哲意识到矿区8-9米煤层地质储量仍有约20亿吨,不能浪费。创新无尽头。可当时已经是8米了,每提高哪怕一厘米,都是对安全、技术、装备的全新考验。

迎难而上,是杨俊哲的一贯作风!他组织16家单位,设立19个课题,进行3年的联合攻关,多少个日夜伏案研究设计图纸,一次次推翻、一次次探究;多少个日夜坚守一线,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用专业和专注,以创新和坚守,掌握了浅埋煤层矿山压力和围岩控制规律,攻克超重型工作面装备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和运输安装等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了设备集群智能安全协同控制、工作面安全预控和风险预警等管理难题,成功研制世界首台8.8米智能采煤机、配套支架等关键设备。

2018年3月,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在上湾煤矿正式投产。创造了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新纪录,不仅使得上湾煤矿成为世界采高最大、工效最高、单井单面年产量1600万吨的特级安全高效矿井,还引领了我国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2019年春节,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于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产量突破1000万吨的报道,在向全国人民献上新春贺礼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成就。更让杨俊哲激动的是,“8.8米”全套设备实现了“中国造”,促进了煤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世界高端煤机装备制造的巅峰。

相比“巨无霸”8.8米,“迷你小可爱”1.4米国内首套等高综采工作面则以智取胜,实现薄煤层等高无人智能开采。这一成果的出现与神东一直以来探索信息化、智能化生产密不可分。2004年以来,神东致力于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研究。之后,锦界煤矿数字矿山、大柳塔亿吨级区域煤矿集中控制、上湾智能选煤厂等“重磅工程”相继亮相,搏得行业专家的赞赏。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早在2003年,感受到国外进口设备技术壁垒的时候,杨俊哲就开始思考探索走设备国产化的道路。到2014年底,神东陆续停止采购进口装备、配件,全面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国设备、软件在煤炭行业的垄断地位,让中国采煤更有“骨气”。神东先后与130多家国内煤机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研制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采煤机、锚杆机、无轨胶轮运输车等采掘设备294台/套、国产零部件53870种,在节省了巨额设备采购资金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煤机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酝酿已久的采煤装备全部“国产化”,经过漫长的实践历练终于在神东成为现实。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神东煤炭集团的安全发展史,也是杨俊哲自强不息的科技创新史。煤炭生产实践中,他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研究领域,提出一个又一个重大难题解决方案,这些都成为神东累计生产煤炭超30亿吨,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05以下的安全技术支撑,助推神东实现安全发展,创出连续安全生产975天、生产煤炭5.1亿吨零死亡的纪录。科技创新驱动持续发力,神东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百余项,完成国家和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百余项、获得专利113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引领了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37年来,杨俊哲坚持学习和创新,主动着眼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系、平台、资源和人才培养整体布局,促使神东安全管理、技术创新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主持了多个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科研项目,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本人因对煤炭行业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越崎能源大奖,同时担任国家安监总局专家、煤炭学会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众多社会职务;出版专著6部,获各类级科技、专利奖百余项。带领和组建了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450多人。

 

央企社会责任担当的实践者

神东煤炭集团作为大型中央企业,时刻不忘履行自身责任担当。作为总工程师的杨俊哲,以长期坚守煤炭事业的深厚情怀,用扎实的技术为矿区生态和员工生命撑起了一片天。

开发建设初期,面对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矿区开发建设者坚持“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的理念,摒弃“先采后治”的传统模式,主动应对原生脆弱生态环境,在那时艰难的条件下,就提取0.45元/吨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治理,在全国煤炭系统中率先建立了生态治理资金长效保障机制。

从干煤矿第一天起,杨俊哲就怀着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做生态环保理念的坚决贯彻者、执行者。担任总工程师以来,他更是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坚持创新发展,秉承“奉献清洁煤炭,引领绿色发展”使命,在他的引领下“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神东生态环保技术密度不断增加。 

他首倡了沙漠区“大范围综合治理控制小范围沙化”的主动型矿区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新理念,提出了煤矿立体生态环境概念,组织创建了采前防治、采中控制、采后营造和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模式;组织创新超大工作面开采减损、地表生态自我修复、生物多样性优化筛选、地表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等关键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生态空间;组织创新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矿井水利用率达到83%,彻底解决了干旱缺水矿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他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理念,实现了井下矸石不外排。他大力推广地面固化封尘、低浓度瓦斯发电、锅炉烟气治理技术和节电、节煤、节油、节水等措施,原煤生产综合能耗2.33kg标准煤/吨,低于国家标准,努力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开发建设以来,神东累计投入生态环境治理资金41.5亿元,生态治理面积33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原有脆弱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实现了正向演替。

如今的神东13矿(14井)全部建成绿色矿山,“采煤不见煤,蓝天白云飞”,变身煤海“塞罕坝”,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提供了低硫、低磷、低灰,中高发热量的优质清洁煤炭,这背后凝聚着杨俊哲和神东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如果说绿色开采是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那么生命至上,则饱含着对矿工生命的尊崇和最深沉的爱。

2009年10月17日凌晨1时许,陕西省神木县高庄煤矿发生冒顶事故,冒顶面积17万平方米。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安监局局长的杨俊哲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全面负责救援指挥工作。高庄煤矿属地方煤矿,采用房柱式开采,巷道布置复杂,没有井上下对照图,被困矿工具体位置无法确定,塌方封死了所有救援路线,灾情已经十万火急。他指挥测量队员对巷道地面进行全面实测,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根据房柱式开采特点和塌陷区裂缝情况,用最短时间确定了恢复通风、地面钻孔和井下掘进三个救援方案。他要求掘进巷道沿采空区边缘走,每49米与采空区贯通一次,既可以判断巷道布置规律,又能给被困人员补充氧气。地面钻孔沿保安煤柱布置,搜寻生存空间。当5号钻孔打在煤柱边缘时,他果断决定前移7米打下9号钻孔。果然,9号孔打通后,发现2.7米的空间,他立即决定放下高音喇叭,地面留人守候。2个小时后,奇迹出现了,3名被困矿工全部找到。氧气、水和食物的生命通道打通了,杨俊哲又和掘进队加紧施工救援巷道,他既是指战员,也是技术员、安检员、救护员,每天下井6次以上,工作服24小时不脱,在指挥部办公桌旁脱掉安全帽抱在怀里就算休息。25日凌晨1时,掘进队报告按照既定方案救援,巷道要等到下午才能完成,他当机立断,调整掘进方向,利用未塌陷巷道实施救援。凌晨3时30分,被困8天8夜的3名矿工全部获救。那一刻,杨俊哲激动的满眼泪水,196小时的疲惫一扫而空,看到矿工家属举着“感谢共产党”的大纸板时,心中涌起无限感动和无比自豪。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2016年1月6日陕西省刘家峁煤矿一氧化碳中毒事故、2017年4月19日陕西省板定梁塔煤矿透水事故……杨俊哲都作为现场总指挥冲在最前。近年来,他累计组织救出被困矿工20余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完美诠释了矿工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这些年,他没有休过一个法定节假日,习惯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201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每一个被需要的时刻。

 

37年来,杨俊哲将青春奉献煤海,用技术筑梦神东,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神东精神,忠诚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革命。立足新时代,杨俊哲将继续坚守煤海创新一线,为神东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