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杨晓明带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在“可诊、可治、可防”三个方面取得“十个率先”重大成果

杨晓明,藏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制品学专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引领中国疫苗产业打造核心技术平台,先后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多个新产品成功转化应用,推动了我国疫苗创新能力和生产质量体系水平的大幅提升。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了“吸附精制百日咳疫苗”的研究开发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吸附精制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和“吸附精制百日咳疫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重大攻关项目“人 SARS 免疫球蛋白的研制” 项目;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杨晓明带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在“可诊、可治、可防”三个方面取得“十个率先”重大成果,在他的带领下, 疫情发生之初,中国生物便与病毒拼速度、抢生命,组织技术团队仅用 48 小时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最早由国家疾控中心(CDC)推荐在湖北武汉医院使用,第一批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020 年 1 月份率先提出并研发应用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和特异免疫球蛋白疗法。国药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最早获批紧急使用,并开展了三期临床研究,2020 年 12 月 30 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荣获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的称号。

 

勤勉好学、砥砺奋进,以赤子之心走上科研之路

杨晓明出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那里是青藏高原 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老少边穷地区。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见过最高的楼就是州政府的三层办公楼,当地连公交车都没有。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学工学农、上山下乡”的氛围依然浓厚,十几岁的杨晓明在甘肃省地质三队学工,学习汽车修理、电工焊工等内容,虽然不是在课堂上学习,但也让他感受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走出一位与亿万人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生物制品学专家。

1977 年,已经停止了 10 年的高考恢复,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和渴望。那一年考生达 570 万,入学率仅仅有 5%,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遗憾的是,由于基础知识太差,杨晓明没有挤进那“5%”。但幸运的是,次年再次高考后被录取到西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预科学习。1979年 9月至 1980年6月,杨晓明在西北民族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那里学习的知识、老师讲授的学习方法,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还记得从甘南去西北民族学院的情形,那时,杨晓明搭乘一辆冷冻食品运输车晚上出发,天亮的时候汽车翻越过兰州南山顶的七道梁,看到山下的兰州城灯火辉煌的那刻,心中的震撼和激动难以言表。

在一年的预科学习中,杨晓明从来没有出去逛过商店、游过公园,几乎整天在学校里埋头苦读。这个学习经历,也让他养成了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坚韧,两个学期的预科学习之后,杨晓明 1980 年考取了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5年的医学专业学习,让杨晓明觉得医生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去治病救人。但毕业的时候,杨晓明没有当成医生,他被分配到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走上科研道路。一开始,杨晓明有些失落,还想着工作一两年再调动去当医生,但在生物所上班以后,听老专家们讲传染病的历史、疫苗的历史和疫苗的作用、意义等,他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人类能用疫苗彻底消灭一种肆虐几千年的传染病,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口,太需要用疫苗进行群体防控了!

 

杨晓明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候天花被消灭没有几年,他想,我能不能也研发出一种疫苗来消灭传染病呢?他慢慢想起来,小时候家乡有些地方有麻风病,大家觉得非常可怕;邻居一个男孩被狗咬了之后,不久就因为狂犬病死去了……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此,杨晓明在生物制品领域研究的道路上昼夜兼程,一往无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SARS 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六价轮状病毒疫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在与病毒一次次的博弈和赛跑 中,杨晓明打赢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兼收并蓄、心系祖国,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整个国际上生物制品、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杨晓明面对大趋势, 有些激动,也有些不安。

1986 年 9 月至 1987 年 1 月,杨晓明被派往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院(JNIH)进修。到了日本之后,杨晓明又一次被震撼了,这和当年他从甘南到兰州的震撼一样。那时候日本非常发达,实验室条件非常先进,对杨晓明来说,一切都那么有吸引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废寝忘食。除了疫苗的研究制造、科学论证、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学习,日本实验室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先进管理,也让杨晓明获益匪浅。从日本回来,杨晓明除了行李箱,还海运带了 6 大箱子东西,装的不是别的,全是实验用品。那时候很多实验材料国内还没有,杨晓明就在回国前到处找熟人要,实验室里太缺了!

而如今,我们国家的实验室条件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再也不用这样从国外带回来了。这得益于国家对科技的长期投入,也离不开杨晓明这样的科学家们发奋图强的不懈努力。

1996 年,杨晓明又被派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短期进修,主要从事细菌性生物制品的研究和检定工作,同时参与疟原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课题。回国后,杨晓明和研发团队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里, 筛选方案,经历无数次实验和失败,终于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拿到了新一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新药证 书。这个疫苗不但整体上比美国的产品上市早,一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当时的日本产品,不良反应率更是从过去的 78% 以上控制到低于 6%。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非常认可他在百白破疫苗上的研究成果,不久之后向他发出邀请。百日咳是很难“伺候”的细菌,不好培养,百白破疫苗要进一步提高产量,需要攻克这个难关。此时恰好邀请他去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是世界上第 一个克隆出百日咳毒素基因的顶尖科学家 John.Robbins 和

 

Jeny Keith,这可谓天遂人愿,杨晓明接受了邀请。1997 年, 他和妻子一同来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通过反复研究摸索,他终于找到一种基因调控的办法,这个技术核心可以把百日咳细菌驯服成“喝开水都可以长胖”的细菌,这项科研成果使百日咳疫苗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升,1999 年获得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研究成就奖。

访问期结束后,杨晓明本可以留在美国,那里有舒适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他婉拒了导师的挽留,顶着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做出回国的决定,没有丝毫的不舍和犹豫。他说:“我的根在祖国。党把我从一个藏族子弟培养成生物科技人才,我从事生物制品事业,就是为了以身许党、科技报国, 就是为了服务中国人民。”

回国初期,杨晓明被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任命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武汉的八年时间里,他力主上马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冻干狂犬病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项目,新建血液制品自动化生产车间,提升血液制品工艺和产能,大幅度改革管理体系,迅速改变了企业面貌。

浪打金沙岸,风歌赤子心。凭着一腔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杨晓明以进取之心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构筑疫苗安全屏障

疫苗是接种进健康人的身体里,每一支疫苗都必须经历学、严谨、规范的研发。

在国家重点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加大科技投入,各个专业研究院所、专业检定机构企业及高校等通力合作,生物技术领域的总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疫苗综合性技术研究开发大平台体系。

中国加入WTO 以后,世界疫苗巨头纷纷抢滩国内市场。杨晓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产品,必须占领研发制高点。2010 年,杨晓明被中国医药集团聘任为国药中国生物总经理。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他从科技部申请成立了“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晓明力排众议,按照研究所所长的工资待遇率先从世界范围引进知名科学家,充实研发力量。他上任之初,国药中国生物的科技投入比率徘徊在 3%左右。杨晓明决定从科技创新入手寻求突破,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近年来,国药中国生物科研投入水平在全国制药企业中已位居前列,达到 13%以上。十年时间里,中国生物累计申请临床批件 68 项,获得临床批件 53 项,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 15 项,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 10 项,一举成为中国新型疫苗的创新高地。

“十二五”期间,为解决我国自主创新疫苗从研发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系统性技术难题,作为国家“863”计划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积极培育推动国家重要急需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协调全国 42 家疫苗研发和生产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先后研制上市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全球首个 EV71 型手足口病灭活疫苗等一类新药。他主持领导的全球首创六价轮状病毒疫苗研制进入三期临床。他还主持 2 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四价流感疫苗和疫苗综合性技术研究开发大平台建设项目。

脊髓灰质炎病毒曾经是全球儿童残疾的主要元凶之一。脊灰疫苗的大量使用使中国早在 2000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

可实现了无脊灰状态。但 2011 年 8 月,新疆突发Ⅰ型脊灰野病毒疫情,这是进入新世纪后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输入型脊灰野病毒疫情。杨晓明连夜部署,5 天内保质保量将 2225万粒脊灰疫苗运送到新疆,疫情最终得到有效控制。2012 年4 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从脊灰流行国家名单中撤除。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消除脊灰病毒行动计划”的实施,2016 年在全球开始推行新的免疫程序,最终期望实现全球彻底消除脊灰病毒的目标。为解决国家急需,杨晓明领导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所,全力以赴加快产品研发及车间建设进度,攻克了脊灰灭活疫苗(sIPV)生产过程难以实现工艺扩大和产能提升的业内难题,在国内独家采用片状载体实现脊灰病毒的培养,建立了符合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和严格的工艺过程、参数控制系统,于 2017 年 9 月获得了生产文号和 GMP 证书。中国生物也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和脊灰灭活疫苗(sIPV)的生产企业。两个脊灰疫苗的上市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脊灰疫苗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仅结束了脊灰灭活疫苗长久以来依靠进口疫苗供应EPI 的局面,兑现了我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 而且 bOPV 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实现大批量出口,使全球脊灰行动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

这些疫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标志着我国疫苗研发、产业化水平和质量体系大幅提升。目前,全球已经上市的主要疫苗品种中国都有了,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自主供应所有免疫规划疫苗并有部分出口的国家。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 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面向”指明科技创新方向。 一路走来,杨晓明见证了中国一个个领先世界的科技突破,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他再也不用从国外背实验器材回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生物制品工作者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就要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护佑生命的健康长城建得更扎实、更牢固”,这是杨晓明的心里话。

 

冲锋陷阵、抗击新冠,勇打疫苗第一针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肆虐全球;当年 12 月 30 日,国药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为亿万人民带来希望之光。这背后,是杨晓明和中国生物团队呕心沥血的科研攻关。

疫情初起,杨晓明果断组建诊断试剂团队飞赴武汉,通过多重病原诊断试剂检测排除了现有已知病原感染,为考虑和发现新型病毒感染提供了思路。在新冠病毒被成功分离并测出全部基因序列之后,杨晓明组织技术团队仅用 48 小时就研发出新冠病毒基因诊断试剂盒,为抗疫前线鉴别新冠病毒提供了有力武器。

杨晓明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和 特异免疫球蛋白疗法,并主持制定了《康复者血浆采集和临床治疗方案》《医生培训指南》《临床研究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提出了采集过程“5522”检测标准,确保血浆安 全。这一疗法被视为治疗新冠肺炎“最特异、最有效”的方法,奠定了治疗重症患者的“压舱石”,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肯定,并载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杨晓明与研发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刊发了关于血浆疗法的研究论文,受到全球医疗界关注。

作为中国生物新型冠状病毒专项科技攻关团队总指挥, 杨晓明主持研发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这是科技部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2020 年 4 月 12 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所拿到了全球第一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批件。4 月 28 日,北京生物所也获得批件,为疫苗研发加上了“双保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后,杨晓明以身试药,带头打了第一针。“你做的疫苗,自己都不打,别人怎么能相信?”杨晓明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朴素的信条。疫苗对猴子安全有效,但是对人是不是安全有效?总要有第一个试验的人。另一方面,杨晓明也对中国生物的疫苗有信心。 “作为疫苗的设计和研发者,我们掌握着疫苗所有研发数据,全世界 70 亿人里,没有第二个人比我更知道这个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所以我有信心。”

实际上,这不是杨晓明第一次以身试药。当年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也是杨晓明打下的第一针。“能够成为两支中国疫苗的第一个试苗者,我非常荣幸。科学家要有牺牲精神,我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每逢重大关头,杨晓明都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冲在一线。2003年,SARS 突如其来。为了采集非典康复者的血浆来研发针对性产品,杨晓明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1 个月内带队跑了近 10 个省市,跑坏了 3 只汽车轮胎,每天休息四五个小时,成功制备了静脉注射用人 SARS 免疫球蛋白, 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应急审批。

 

披肝沥胆舍身赴,危难关头显英雄。2020 年 9 月 8 日, 在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后,杨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精神上要站得住,在关键时刻顶得上!”

 

夙夜在公、善作善成,心怀“爱与责任”

近年来,国药中国生物在杨晓明的带领下,科学制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六大业务板块协同推进,全面融入国家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选人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股权投资基金、医药电商等方面,打出了一套创新发展的“组合拳”,这家老央企点燃了加速发展的新引擎。2010 年以来,企业经营业绩增长五倍,再造了数个新中生。

杨晓明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国药中国生物积极融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2011 年,国药中国生物与盖茨基金会签署了全球健康合作谅解备忘录(MOU),重点推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扩产及世卫组织预认证,已向联合国儿基会供应总计 7000 万剂次的脊灰疫苗产品。乙脑减毒活疫苗作为中国第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产品,批量出口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超过 10 亿人份,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中国亮点”。

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后,杨晓明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国家法规和上级的部署,全力推进外交外派、“一带一路”

 

建设重点项目等人员的紧急接种。7 万多人赴海外一百多个国家有发病的疫区工作,在同一工作生活环境下,接种疫苗者中没有病例报告。中国生物的新冠疫苗先后在除我国以外的阿联酋、巴林、埃及、约旦、塞舌尔、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伊拉克、摩洛哥等多个国家紧急使用,全球率先在阿联酋获批正式上市,随后又在巴林获批注册上市。

 

秉持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理念,杨晓明将和心怀“爱 与责任”的中生人一起,继续砥砺奋进,勇毅向前,在新时代演绎更为精彩的筑梦故事,书写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不朽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