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司生物制药的负责人,刘忠必须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他深知责任重大,也深知困难重重,但他无怨无悔的踏上了征程。

刘忠,理学博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员,现任鲁南制药集团技术总监,鲁南新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沂蒙老区的鲁南制药集团,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基因工程菌构建、蛋白质纯化、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项、“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专项等项目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授权6项,发表科技论文28篇。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踏踏实实做人  实实在在做药

人的一生中,面临无数次的选择;特别是一些重要节点的选择,确定了人生的走向。古往今来,也有数不清的实例: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的“儒家集大成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就了大汉名将霍去病的铮铮威名;“不为五斗米折腰”,成就了陶渊明的千古佳话;鲁迅的弃医从文,唤醒了民众奋起反抗的那声“呐喊”;钱学森的曲折归国路,铸就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硬实力……

我们在敬仰先辈的同时,更要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2004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刘忠,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位于沂蒙老区的鲁南制药集团参加面试——那是他第一次和鲁南制药集团时任当家人赵志全见面。面试时,赵志全一把拉着他坐下,并和他说:“你来我这里吧!你要什么样的科研队伍,我给你配;你需要多少科研资金,我给你出!”也许是被赵总的求贤若渴所吸引,也许是被赵总的魄力和重视所打动,也许是因为这和自己心中的志向相吻合。就这样,刘忠留了下来,留在了一个沂蒙老区的制药企业,投身到他热爱的新药研发中。

16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这些年,有收获,更有挫折,但他却从未想过离开。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刘忠一直在坚定地砥砺前行?

2004年,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刘忠,其实有太多的选择,如出国,去大城市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等。然而,他却毅然选择了坐落在沂蒙山区的鲁南制药。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踏踏实实做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上、都用得起的好药。正是为了这个梦想,刘忠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精力。在新药研发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6年。

提起刘忠,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夫人——赵丽丽博士,中科院博士后,曾到有“南哈佛”之称的美国埃默里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本来即将获得美国绿卡的赵丽丽,最终却被刘忠拉了回来。就这样,夫妻携手共同助力鲁南制药集团的生物制药之路。

为了打破技术壁垒,提高基因工程抗体和重组蛋白的产业化水平,刘忠夫妇承担组建了“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细胞系从构建、筛选到大规模培养及工艺优化的技术体系,现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已广泛用于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生产。目前,在研产品二十几个,一个已经通过现场核查,1个申报生产(国家局已受理),2个正在Ⅲ期临床试验中,1个获得临床批件,3个正在申报临床,还有十几个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众所周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作为公司生物制药的负责人,刘忠必须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他深知责任重大,也深知困难重重,但他无怨无悔的踏上了征程。

从进入鲁南制药的第一天起,刘忠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药研发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查阅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始终瞄准生物制药最前沿的信息。一般来说,癌症病人化疗后,体内白细胞剧减;一个化疗周期内,需要每天打一针特定药物以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刘忠敏锐地发现:美国有一种每周只打一针的药物,疗效要比每天打一针的还要好,而且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痛苦感以及经济负担也能减轻很多。但是,由于技术壁垒限制,在国内,患者每支5万元左右还不一定能买到这种药——因为,核心技术在国外。

“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刘忠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和美国同类药物质量和标准还要高的药物。这项研发的核心内容,就是相当于把人的基因序列提取出来,重组到微生物细胞中,让微生物表达人的蛋白质。最难的地方,是纯化,需要99%以上的纯度。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寻找最合适的方法——此法不行,再找一种方法;此路不通,那就另辟蹊径……经历上万次的实验,历经无数数据的比照!最终,三年之后,他把十几种方法中的一个方法进行了改造,最终研发成功——这就是“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名:申力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生物制药的研发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刘忠创造性的使用梯度稀释配合超滤浓缩的方式去除尿素,将包涵体复性率提高至7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出使用氰基硼氢化钠替代硼氢化钠,保证了修饰反应的温和性,也提高了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另外,他在比较国内外纯化rhG-CSF及其PEG修饰物的方法基础上,采用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工艺方法,通过一次柱层析即得到高纯度的rhG-CSF及其PEG修饰物,从而显著提高PEG-G-CSF的回收率,做到了同行业领先。

对于新药研发来说,工艺打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还要经过中试放大,临床前药学研究、工艺验证,申报临床,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整理资料申报生产。最终,通过生产现场核查后才能上市销售。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生物新药的研发周期是十到十五年,研发资金也是十亿美金以上,而且还不一定成功。

申力达的研制之路,可以说格外的坎坷!2010年,申力达就完成了临床试验,经历两次发补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却不予批准生产申请。可以说,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刘忠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决定从头再来。他果断开始了确证性临床试验,再次开展了Ⅰ期和Ⅲ期临床试验。就在临床试验即将结束时,时间到了2015年7月22日。

2015年7月22日,CFDA发布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CFDA用了四个“最”来做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有人称为这是“七二二惨案”,最终89.4%的在审项目撤回申报。直到2017年2月,刘忠得到确切消息,申力达临床数据有效!于是,项目再次启动。然而,此时国家的法规政策与立项之时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之前符合要求的项目,现在却不符合要求了,所以只能重新进行工艺开发。这次工艺开发,刘忠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在高度关注国内外最近技术动向的同时,时刻关注法规变化。期间,他敏锐地发现了“《人用基因治疗制品总论》(草案)要求规定生产过程中禁止添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建议避免使用氨苄抗性的质粒进行工程菌的构建,尽量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使用”。为此,他带领团队提前构建了新的非氨苄抗性质粒的工程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加快了申报速度,提高了研发效率。

整理上报资料期间,当时国家药监局尚未明确要求生物制品必须采用新的CTD格式上报资料,旧的资料仍然接收,但刘忠发现CTD格式优势明显,更加符合药学研究和评价的逻辑思路,具有更强的可追溯性。于是,他趁着从头再来的机会,把事情做到前头,采用更科学的CTD格式,并且要求今后的所有的生物制品都按照CTD格式整理上报资料。事实证明:刘忠的前瞻性非常正确,审评中心的回复也证实了这一点。公司接下来上报的另一个生物制品,行政审查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

正是刘忠这种勇于承担责任,并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大局观和及时洞察法规动态的敏锐性,申力达的再次开发过程非常顺利和高效。整个工艺开发、工艺验证、质量研究、申报核查,发补,再到通过现场核查,前后只用了三年时间。目前,申力达已通过生产现场和GMP符合性检查,预计21年2月能拿到生产批件。获准上市后,将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任何一次从0到1的突破,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刘忠带领他的团队用15年的努力和拼搏,完成了鲁南制药集团生物制品零的突破。首个获批产品的诞生,也为接下来的一系列生物制品做出了模板;成功经验的积累,更为刘忠带领生物制品团队注入了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他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刘忠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生物医药作为新兴的医药行业,技术难度大,更新换代快,国内又相对落后。国内的研发机构、企业也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沟通交流起来没有那么便捷。所以,他深刻的感受到:从事这个行业,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此,他每天坚持查阅文献资料,尤其是最新的英文文献。

2014年11月,时代楷模、鲁南制药集团原董事长赵志全因病逝世,刘忠接受遗命,出任集团公司技术总监,全面负责研发工作。他没有因为成为公司高管而有丝毫的放松,反而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时间更不够用了。根据公司“保持化学制药优势,大力发展中药,做强生物制药”的产品方向,刘忠不能再单纯的只做技术,他要将很大的精力放在研发工作的管理上。为不辜负赵总的嘱托,刘忠只能通过疯狂的学习来不断武装自己;除了管理知识,还要学习中药和化药专业知识,国内外法规政策等等。时间越不够用,他就越珍惜。刘忠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大块的时间读专著,上下班的路上看文献,零碎的时间通过手机关注行业资讯,走在路上还在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有智慧和力量。刘忠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时,还时刻鼓励研发团队的成员多学习、多走出去学习。他常说,只要你们觉得能学到东西,能对我们的研发工作有帮助,你们就大胆的去学习,费用由公司承担。这也和鲁南制药集团经营的最高目标——“培养和造就人才”相吻合。正是因为鲁南制药集团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有刘忠这样对培养人才不遗余力的高层管理者们,现在鲁南制药集团拥有19000余名员工,专职研发人员1500多人。其中,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占70%以上。多年来,围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鲁南制药搭建了5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和5大省级技术研发平台,每年科研投入不设上限,为人才厚植创造、创新、创业沃土。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创新决胜未来,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要靠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今,鲁南制药集团在“时代楷模”赵志全精神的鼓舞下,在以张贵民为班长的领导班子的坚强带领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的指导思想,秉承“创新引领、服务推动”的工作方针,为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历史而努力奋斗!

面对这个崭新的时代,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刘忠必定带领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精益求精,为“千亿鲁南  百年品牌”的宏伟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日益强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