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自己认定的东西坚持不懈,处理自己热爱的事情心无旁骛,遇到问题一定要深追究竟,这是周围朋友对邓景辉的评价。

邓景辉,中共党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副所长。他是我国直升机领域的领军人物,先后参与了直-8、直-10、直-11、直-19等我国几乎全部重大直升机型号的研制,主持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型第四代直升机—直-20,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带动了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跨上新台阶,推动我军战略转型跨越,为全面振兴民族直升机产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并荣立部级特等功、一等功7次;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航空工业“航空报国功勋奖”“航空之鹰”“风云人物”等20余项省部级荣誉。

胸怀赤子之心,执着心之所向

千年瓷都景德镇,一座厚重历史感与灵动创造力共生的城市。5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满怀激情,为了共同的“直升机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到这里,报国的热血、理想的执着、信仰的力量,让古老的瓷都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邓景辉出生在景德镇,从小在景德镇长大的他耳濡目染精美绝伦的陶瓷和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他的内心深处,市东郊岚山的山麓是他的心之所向和行之所往,那是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中国直升机摇篮”的神圣之地。

“我小时候知道我们这有个‘神秘单位’,专门研究直升机,那时候我就梦想着成为这个神秘单位的一员!”每次听到直升机的轰鸣声,邓景辉都兴奋不已,如果有幸看到直升机从头顶飞过,他必会驻足观望,直至直升机的“声”“影”完全消失在远处。那时,一颗“直升机梦”的种子便在他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对待自己认定的东西坚持不懈,处理自己热爱的事情心无旁骛,遇到问题一定要深追究竟,这是周围朋友对邓景辉的评价。高中毕业,他考上了航空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这所被大家亲切称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具有鲜明军工特色和顶尖航空专业的高校。邓景辉就读的是飞机结构强度专业,此刻,他与自己的梦想之地又更近了一步。大学期间,他愈发对航空感兴趣,并决心要把学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毕业后参与到国防装备的研制中。

上世纪80年代,直-8运输直升机首飞,中国直升机事业进入有步骤、有计划的稳定发展阶段,那时国家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也鼓励年轻的学子加入直升机事业。就在次年的1986年,邓景辉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带着激动、期待又忐忑的复杂心情如愿来到自己从小的梦想之地。

锚定自主品牌,攻坚国产旋翼

旋翼被喻为直升机的“皇冠”,作为直升机核心部件,对于直升机飞行高度、速度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旋翼技术水平也成为衡量直升机先进程度的关键指标,更被视为在行业内花钱也买不到的核心机密。

旋翼研究室设计员是邓景辉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工作之初,他还略有忐忑,因为旋翼专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直接对口。那时的旋翼研究室老主任对他说,“旋翼研究室现在搞力学计算和分析的人比较少,你是搞力学的,有这方面的经历,室里正需要你。”就这样,邓景辉这一生都与旋翼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我国还没有自行研制过直升机旋翼系统,而当时的国外已经在发展和应用星形柔性、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等先进的技术。与国外巨大的差距,让初涉直升机的邓景辉深受触动,“敢为人先、挑战自我,创建直升机旋翼品牌”,逐渐成了他坚持的梦想。

刚报到不久,邓景辉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份活儿,“当时我刚出学校,觉得第一份活儿干就要干到最好,所以兴致很高、充满激情。”那时年轻气盛的他丝毫没有察觉到后面可能会遇到的挫折。接到任务后,从摸清结构、建立模型和本构关系,再到画网格,最后到编写程序,前期所有准备工作都十分顺利,就等着 “一算验真章”。但当时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里只有一台打卡式计算机,只能去上海某单位进行运算,临走前师傅对他说:“你只有一个礼拜时间,必须把任务搞定。”

到了上海,邓景辉一下火车就直奔该单位,扎进计算机房,通过三天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所有计算机程序和数据调试工作,然而运算结果却出现了乱码。第一次接任务的邓景辉只能悻悻回所,对大量原始数据重新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有两组数字在编码过程中顺序输反了。邓景辉再次争取到去上海进行出差的机会,结果程序一次就通过了。“在当时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还是新鲜玩意,我拿回的夹板应力分析是所里第一张彩色的完整的结构件应力分布图。”质量问题迎刃而解,邓景辉拿着厚厚一摞计算资料回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三十年前,所里科研任务少,想承担重要的科研任务是要竞争的,如果当时我没有解决那个数字乱码的质量问题,后面就没有机会独立承担星形柔性桨毂结构件项目,更没有机会去设计整个旋翼系统从而成为旋翼室主任,我今天也就成不了总师。”回想起这三十年,邓景辉感慨颇多。别人能做来,为什么我们不行,骨子里的不服输的“倔劲儿”让他迎难而上。邓景辉笑着说:做科研有时候就要“眼高手低”,让自己的眼界高远、实践反而接地气,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蓄前进的资本。

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在一次次艰苦历练中不断成长,邓景辉成为旋翼专业集团首位技术首席。在我国只有测绘仿制金属铰接旋翼零星技术和经验基础上,他带领科研团队创新突破星形柔性、球柔性等不同旋翼构型,成功研制我国首款全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突破了特大型钛合金桨毂、大型全复合材料桨叶和旋翼自动折叠等关键技术,支撑系列直升机自主发展,形成了我国现代直升机先进旋翼的设计、材料、工艺和制造研发体系,使我国旋翼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矢志航空报国,打造国产“争气工程”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时是道路中断、通讯中断,直升机率先打开了空中的生命通道,当时参与救援的几乎都是国外的直升机,国产直升机型号少、高原性能不足、无法在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执行任务。研制一款能够开上高原的国产直升机,迫在眉睫,邓景辉临危受命。

打造能飞上高原的直升机,解决旋翼结冰问题是关键。高原气象环境瞬息万变,当直升机穿越含水量较大的低空云层时,往往会因低温、大湿度导致旋翼结冰,无法正常工作。可在当时,世界上真正掌握复合材料桨叶防/除冰技术的国家只有欧美的极少数几个国家。研制之初,也希望通过对外合作降低型号研制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但被外方拒绝了。事实再一次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邓景辉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项关键技术,做出中国人的“争气工程”!

在邓景辉的带领下,先后突破了旋翼防/除冰热力学分析、加热组件研制、冰风洞试验、模拟结冰环境下的喷洒塔试验,以及装机验证试验,通过了自然结冰环境下的试飞考核。通过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攻关,实现了旋翼防/除冰技术零的突破。后来,国外这家公司又找到中方说可以进行合作,邓景辉底气十足地回答道:“No,you have no chance!你们没有机会了”。

一型直升机装备既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飞出来的。直-20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技术新,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为了保证直-20能够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邓景辉带领科研团队紧跟科研机的试飞脚步,四上高原、四进高寒以及南部高温湿热环境进行考核,充分验证了平台对低温、高温以及高原的环境适应性,大幅拓展了我国直升机的使用包线,使我国直升机真正意义上具备了全疆域全天候的飞行能力。

真实结冰环境下的试飞是高风险的科目。邓景辉清楚地记得,自然结冰试飞的那天上午,起初还是晴空万里,中午时分,云层开始从山边蔓延过来,一个小时后已经是遮天蔽日。团队立即开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结冰试验,地面和机组保持密切的通话,起飞20多分钟后,传来飞行员的声音:进入结冰区域,结冰探测器告警,风挡雨刷出现结冰。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整个监控室鸦雀无声,既兴奋又紧张,尽管前期做了大量的实验,大家还是有所担心,毕竟这是国内直升机第一次真实结冰环境考核。

当试飞员报告:直升机操纵正常、振动正常、发动机扭矩正常、系统工作正常,都在预计之中,大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遇到这样的真实结冰环境,飞行员认为机会难得,为了拿到更多的试飞数据,试飞员驾驶直-20一次又一次冲进结冰云层,带回大量极其宝贵的数据,保证了科研任务的完成。当直升机落地,项目团队瞬间围了上去,飞行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往我们遇见可疑云雾都是绕着飞、躲着飞,这次我们是追着它飞,飞的太过瘾了!”

环球网记者曾发表一篇名为《邓景辉总师:中国新直升机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文章曾引发广泛关注,文中特别提到了“旋翼防/除冰”这一被邓景辉称为中国人的“争气工程”的关键技术。“争气工程”在邓景辉领衔研制的跨代新型直-20直升机中,还包括电传飞控、振动主动控制等诸多关键技术,一系列技术难关的攻克,也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制“20”一代先进直升机的能力,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欧之后,具备自主研发第四代直升机能力的国家,实现国产直升机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邓景辉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曾这样形容直-20的成功研制:“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直-20的研制,那就是干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由于长时间加班加点和高强度工作,加之外场恶劣的试验试飞环境,邓景辉的眼睛出现了病痛。但为了保障型号的顺利推进,他不顾眼疾,将治疗时间一推再推,追着试飞试验的脚步上高原、抗高寒,直到型号完成定型并交付用户,他的眼疾也发展为视网膜穿孔,不得不手术治疗。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直-20首次公开亮相,刚做完眼睛手术的邓景辉却无法观看电视直播,只能用耳朵收“听”阅兵新闻。当听到6架直-20飞跃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刻,他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直-20的系列发展,不仅是为我们陆军服务,同时为我们空军、海军、武警服务,我们也希望这型机能成为一棵常青树。”

执着追求理想,再攀科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生产力,企业赖以之强,国家赖以之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我国现在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加快整体跃升、实现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直升机发展也处于前所未有大好机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旋翼翼型、振动噪声控制等综合性、复杂性的基础技术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邓景辉把目光瞄向了高速、智能、无人、绿色、舒适等未来直升机的新方向,开启了新的旋翼技术探索与研究。在他看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更加强调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打破传统的行业和专业技术藩篱,通过打造实体化的科技创新特区,促进行业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创新人才激励和利用机制,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员搭建独立的创新平台和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重大技术攻关和前沿创新。2022年6月,直升机所成立协同创新中心,以引领直升机技术发展、承担直升机所科技创新为重大使命,以型号研制亟需的学科交叉、系统综合类新技术研究为重点,以打造直升机所科技创新的“尖刀班”和“突击连”。

技术的星辰大海无穷无尽,小小的一片桨叶,蕴含着无限的奥秘,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做世界最好的BLADE!”,这是邓景辉从业3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对协同创新中心团队的最大期望。邓景辉目标明确且坚定,就是要彻底解决制约我国旋翼技术发展的瓶颈短板,推动我国旋翼技术的快速发展,围绕未来新构型、智能化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彻底解决我国直升机旋翼技术短板,不断支撑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

理想因为远大而成为理想,信念因为执着而为信念。回望来时路,邓景辉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设计员,到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岁月流逝,时代更迭,不变的是他对党和祖国航空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对科学技术探索的执著坚守。他说:“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征程中,为了直升机技术进步,为了振兴民族直升机产业,我愿意奉献一切,永不停歇。因为这是我穷尽一生去奋斗的事业,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