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生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现任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他三十年来始终致力于区域累积性污染协同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实践,发展完善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创新和探索了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面对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织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理基金项目等15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累积污染协同治理重大科技工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重大环境管理工程实践中取得开拓性成果。

李海生在环境保护领域工作三十载,始终坚守资源环境守护人的本色,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一手抓“源头防”,一手抓“协同治”,带领团队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时期的污染整体性预防与区域环境质量快速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海生研究员参加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大医治末病,为绿水青山筑牢屏障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992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环保问题,强化环评技术评估,推进科学决策,国家决定成立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评估中心成立之初,李海生协助韩国刚先生开展中心筹建,开启了与环评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召开技术评估咨询会,大家都没有摸着门道,李海生跟着开发监督司领导跑项目现场,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学习,中国环评事业发展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1993年,李海生去夏威夷大学求学深造。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日子里,他深入接触了可持续发展这项事关全人类的伟大系统工程,并密切关注着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公认工具的环评制度的发展走向,希望归国后能学有所用。

1998年,李海生放弃了绿卡,离开了在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国家环保事业,摸索中国本土化的整体性污染预防与治理实践路径,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于国家环保事业。

当时,中国即将加入WTO,国门即将打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区域性、累积性环境问题特征已开始显现。面对大量海外投资涌入的高速发展期,若不采取有力的手段预防控制,环境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李海生前瞻性预判环境风险,在2001年即撰文呼吁“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

“大医治未病”,环评是我国污染源头控制制度,也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为实施整体性污染源头控制,国家决定环评立法,却面临着战略和规划环评技术缺失、实践空白等难题。

在环评立法的关键时期,李海生积极参与全国人大环资委环境影响评价法制订的国外调研工作,到美国、加拿大调研国外环评制度的执行情况。他每天靠几杯咖啡顶着,包揽所有的翻译工作,连续高强度工作,向代表团介绍国外环评制度的作用和成效,让代表们了解环评法在我国推进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回国之后体重瘦了10多斤。

他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战略环评能力建设”,提出我国“宏观决策-规划布局-建设项目”三级环评框架体系,带领团队完成环评法草案首稿。《环评法》的出台,促进我国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时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曾说,“环评是半边天下,我们国家发展都跟这个法的贯彻执行有密切关系”。

李海生研究员(右二)前往美国、加拿大调研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情况

 

推动污染控制“向决策源头延伸,向工程管理扎根”

“辨方位而正则”。回到2002年,战略环评缺乏理论支撑、方法创新与实践经验;规划环评初出茅庐,缺乏实施细则、操作手段;项目环评有法不依,缺少事中、事后技术保障与监督监管等。他带领团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将环评与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发展模式紧密结合,打通堵点、补链强链、各个击破,推动污染控制向决策源头延伸,向工程管理扎根。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污染源头控制绿色工程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实现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全过程的协同。

《环评法》颁布之后,规划环评如何开展国内并无相关可借鉴经验,全国各类可查询的规划就有2万余种,如果所有规划全都开展环评,无异于“大海捞针”。“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李海生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国土空间-区域/流域/海域-重点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获得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主持制修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等导则标准13项和关键制度5项,推动了规划环评制度落地实施。发挥了规划环评的绿色发展调控效能和重大生态风险的预防作用,有效避免了我国重大环境灾害的爆发。

2003年,李海生带领团队自筹经费开展我国首部战略环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环境评价”课题,摸着石头过河,18个月内不舍昼夜,形成“要素红线-开发红线-区域红线”三条红线耦合的战略规划环评理论方法,攻克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调控战略规划目标的科技难题,实现了对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的预警并超前地提出差异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环评中,提出“不得占用任何黑土地作为项目建设用地”的要求,前瞻性地划出生态敏感区红线。除此之外,他组织举办了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博鳌国际论坛,主持开展中加战略环评能力建设项目,开创了战略环评的先河。成果在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多轮大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多年来近万项规划环评中推广应用,优化了规划布局、规模和开发时序,全面支撑了党中央“对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的贯彻落实。

组织制定施工期环境监理、公众参与、资源能源利用状况后评估、国家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等关键环评制度,集成创新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施工期环境监理-环保竣工验收-环境影响后评估”全过程“嵌入闭环、螺旋上升”的污染源头防控技术体系,推动实现区域发展全过程累积性污染逐级防控。组织研究施工期监理办法,填补了施工期环境影响防治的空白,推动“三同时”验收制度不断完善,打通了“评什么,验什么”的链条。通过对行业资源环境利用状况后评估形成政策建议,再反馈到战略规划层级,伴随我国五年计划实施,推动实现产业结构提升和绿色发展。他主持研究提出50余项政策建议,其中《关于加强燃煤电厂项目环保审批有关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强调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治理雾霾,需抓紧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加强火电行业环境管理以减缓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雾霾污染的对策建议》等,为我国区域流域重大工程环境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撑。

李海生研究员(左)检查国家湖泊工程实验室藻华灾害模拟与预警系统运行情况

 

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决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复杂且深远。李海生担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期间,提出并主持创建环评数值模拟实验室,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数值模拟,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判断、专业的评估经验和准确的工程信息等“三个基础支撑”的维度,科学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承担国家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任务,率先提出“云环评”理念,构建“一网、一库、一云”信息化评估技术与决策支撑平台,形成了目前世界上覆盖行业最广、项目体量最大、数据信息最全的环评决策支撑系统,推动实现了大尺度、多项目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累积效应的科学评估。

他主持制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指南》,统一了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标尺,成果成功用于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12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和每年10余万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与优化。经过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环境管理需求的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管理体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独特的参谋助手作用。

李海生喜欢把环评称作是“骑着瘦马、拿着长枪,与巨大的风车做斗争的堂吉诃德”,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忠于真理和信仰,不畏艰难,不畏强权,心存敬畏,如履薄冰的孤勇者。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了产业布局与治理措施优化调整,支撑了经济高速发展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有效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协同控制,为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高速发展打造污染源头控制的“控制闸”。

李海生(右)研究员指导并查看北京冬奥会期间细颗粒物电镜解析结果

 

推动区域污染协同治理,为民生福祉见蓝天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一度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心肺之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当时雾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尤其是2016-2017年的跨年霾,PM2.5浓度严重超标,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亲自部署,动用总理基金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当时,李海生调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不久,面对尽快弄清复杂系统污染成因、快速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国家重大需求,他再次迎难而上,毅然扛起这份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责任,牵头组织开展总理基金项目。

污染成因众说纷纭?区域多元治理主体如何协同?科技成果如何转化落地?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李海生坚持系统思维,抓住区域累积性污染必须整体协同消减才能实现空气质量快速改善的关键,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提出了整体性与全过程破解大气治理复杂性的协同治理总方针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率先探索创新了“1+X”模式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新型科技攻关举国体制,建立了“以科技攻关中心为枢纽,以‘1+X’为组织管理模式,以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及大数据平台为手段,以‘一市一策’城市驻点跟踪研究为支撑”的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技术与管理体系,创建了“区域统筹-组织整合-数据关联-技术驱动-监测指导-考核提升”的GRIMME管理模型,推动实现了区域污染治理范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的转变。

李海生研究员查看国家湖泊工程实验室藻华灾害模拟与预警装置中灭菌系统运行情况

 

牵头组织“大兵团”作战,集智攻关

李海生是生态环境领域新型科技攻关举国体制的探索者,创建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联合了覆盖环境科学、地学、气象学、化学、卫生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295家科研院所与高校,组织了30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集中攻关,理清了区域污染“治理反复、反复治理”问题的关键,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构建大气环境综合决策支撑平台,促进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和治理的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科研成果难落地和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问题,推动实现科研组织模式和区域协同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智攻关三年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30%,重污染天数减少60%,驻点城市PM2.5平均改善速率普遍高于非驻点城市,实现了区域污染治理的快速、精准和协同。相关成果还促进了国庆阅兵、建党百年庆典、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冬奥蓝”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他牵头组织实施的总理基金大气攻关项目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验收,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2019)”,时任总理李克强评价“为科学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协同治理模式推广至长江沿线58个城市流域污染治理重大工程,2022年较2018年(驻点前后),驻点城市总磷浓度下降了28.32%,时任副总理韩正也给予高度肯定。

2019年,李海生受邀在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做“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对外讲好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故事。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中国环境空气治理值得他国学习”。

李海生始终坚守资源环境守护人的本色与使命担当,成功利用复杂系统思维,创新提出区域累积性污染协同控制理论,突破科技嵌入式治理体系构建方法,推动科技紧密嵌入管理决策与治理实践。组织创建了3个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评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实现科学技术与决策应用的高效迭代。他潜心钻研,带领团队为绿水青山构筑一道安全屏障,为区域污染协同控制和环境质量快速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污染控制与治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李海生继续坚持“不信东风换不回”的信念,以复杂系统工程思维模式,“源头防、控增量,协同治、去存量”,破解区域累积性污染控制难题,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李海生受邀在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做“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

李海生简介

李海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工程师,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担任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副司长、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兼任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监管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长期致力于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污染综合防控的理论方法研究、技术研发与重大工程实践,主持总理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5项,以持续创新助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我国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工程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About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The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Foundation of China (ISEFC) was established and hos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Foundation of China (ISEFC)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Office 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