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连慧,1956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80年分配至新疆地矿局以来,历任分队技术员、地质组长、副技术负责、技术负责、大队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02年以来任新疆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2015年任新疆自治区地矿局巡视员,主持全局技术管理工作;2016年主持《中国矿产志·新疆卷》编纂。

董连慧扎根新疆40年来,一直从事地质勘查及科研工作,主持或协助主持重大勘查和科研项目16项,完成学术专著10部,论文40余篇。他提出了以空间域为主线的“两环、两缘”控矿规律新认识;构建了“区划部署、基础调查、物化遥感、矿产勘查、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科学勘查体系;创建了新疆高寒山区找矿技术方法、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立体填图方法,及重要矿产特色类型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理论等,在矿产勘查科学技术理论创新和找矿科学技术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应用,开拓新区,发现了世界罕见的新的铅锌矿床成因类型,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植根于新疆的成矿理论体系。他亲自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勘查项目,揭开了阿希特大型金矿、土屋超大型铜矿、东疆世界级煤田的神秘面纱。他带领全局工程技术人员实现了地质找矿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国家、自治区重要能源基地、金属资源基地、特色非金属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资源基础。

董连慧,这位获奖无数、但矢志不渝的找矿尖兵,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就是退休了,他也一直在主持《中国矿产志·新疆卷》的编篡工作。煌煌五百万言的巨著已经脱稿,即将问世。

新疆是个好地方,山是金银山,盆是聚宝盆。就看你能不能找到让宝藏开门的密咒。

在“三山两盆”,即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似乎从不乏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神奇故事。然而在21世纪到来之际,新疆各地、尤其是“三山两盆”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的频率和速度似乎猛然增加,超过了历史记录。接下来的十几年更是一路开挂,新发现成型矿床75处,其中大型以上30处,包括世界级2处、超大型5处、大型23处。探获新增资源量:煤炭4200亿吨、钾盐2.38亿吨、钠硝石2亿吨、铁矿石22.3亿吨、铅锌3000万吨、镍150万吨、金300吨、钼100万吨……

这一切,都与一位领军人物直接相关。他就是新疆地矿局总工程师:董连慧。无论在办公大楼还是在矿区,人们都充满敬意地称呼他“董总”。“董总”的字音读起来似乎有点拗口,一如他的风格:谨慎节言,执著倔强。40年地质生涯,这个为人质朴、为任清廉,个人财产跟富豪榜完全不沾边的人,为新疆、为国家探获重要矿产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62.5万亿元。

 

十年磨一剑

所有的成长,必先经历磨难、痛苦和挣扎。董连慧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十年,是卧薪尝胆、打磨历练、潜心修行的十年。

董连慧出生于天津静海县,天生一副执着而倔强的脾气,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1972年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两年后当了民办教师。1977年2月,他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学习,主修地质力学专业。他无比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贪婪地汲取知识营养。那时他患有严重的耳疾,近乎失聪。他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紧盯着老师的嘴唇,下课读书学教材,借同学笔记,硬是保持了优良的成绩。几年的学习不仅储备了必要的专业地矿基础知识,还激发了他为国家探矿寻宝的情怀和梦想。

1980年2月,董连慧大学毕业了。他告别了母校、告别了家乡,从美丽的海河岸边起程,向遥远而神秘的西北边陲进发。2到5月的新疆是沙尘暴肆虐的时节,董连慧在鄯善县火车站下车,立即领教了沙尘暴的“杀威棒”。善鄯县地处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沙尘暴出不去,在“盆”里来往冲撞,5米开外浑不见人。他很沮丧、也很害怕,最后只能搭了辆过路车,颠簸着向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奔去。

在单位待了不到一个月,在凛冽的寒风中,董连慧第一次出野外,前往鄯善县梧桐沟铁矿。两年之后,去托里县搞金矿,之后又到东疆哈密搞铜矿。工作艰苦而单调,董连慧确实有过动摇。想调走,想考研究生,都未能如愿。但他并不因为自己的要求或行动受阻就沉沦或消极怠工。他善于调节自己,会立即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并且不断强化这种热情,加深对地质工作的热爱。

走过茫茫戈壁,趟过急流险滩,攀过高山峻岭,边疆的景色与体验都是极致的。初到工作单位的十年,他领略过登高望月的绮丽美境,也体验过狂风卷起的戈壁黄沙;品尝过秀美山涧流淌下的甘泉,也饱受过酷日下极度的干渴;享受到找矿成功之后的无比喜悦,也常有那种无功而返的无奈和苦涩。

近十年,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董连慧不怕艰苦,坚持出野外,每年都坚持跑野外调研和工作,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习惯。扎实的基础工作,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良好的工作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董连慧从十年默默耕耘中得到的馈赠。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是宝剑,终有用武时。

 

小试锋芒:阿希金矿一战成名

 “国家892”重大项目——伊宁县阿希金矿勘探,是董连慧的一鸣惊人的成名作:探获新疆第一个特大型金矿床。

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制定“八五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黄金生产要翻一番,突破六位数大关。然而,当时新疆没有一个真正形成规模的金矿区,资源在哪里?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董连慧主持普查工作的阿希金矿。

阿希金矿于1990年2月10日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加速勘探项目,并要求3月5日开工,7月底以前完成硐探800米, 为国家黄金总局和地矿部、自治区领导到矿区现场拍板定案准备资料数据。

勘探要在3月5日破土动工。在皑皑白雪中,三百多人的施工队伍开展了会战。这是个只许胜不许败的项目。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董连慧肩负的担子极为沉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没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和精心的运筹协调,野外施工计划就难以完成。在工程尚未全面铺开之前,他就整理研究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论文与资料,并根据每一项野外地质工作的特点,编制了一本约10万字的《矿区地质工作细则和质量要求》手册,使阿希金矿整个勘探过程的每一项工作都形成严谨的、规范化的操作工序。就这样,阿希金矿勘探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标准为尺度,目标是争取“三优”,即野外地质工作设计优、工程施工质量优、地质勘探成果报告优。

在新疆的伊犁,地质队的工作规律,一般是5月中下旬出野外,9月底之前收队。但阿希金矿项目十万火急,不比寻常。还在冰雪耀眼的时节,会战开始了!董连慧和所有施工人员一样,整个冬天都在山上。后勤队伍在冰天雪地里往山上运送物资,推土机则在施工现场把冰冻的泥水混合物推开,机器和人一样喘出浓浓的白色水汽。没在冬天到过新疆的人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严寒的,在覆盖着坚硬冰雪的施工现场,从地面往下的钻探根本无法进行,钻头钻击坚冰,简直要冒出凝固的火花。但是硐探(水平或近水平向的钻进)却可以进行。于是工程不停止。

常规普查-详查-勘探最少需要5--7年时间,但是阿希金矿却把前两步工作程序省掉,直接进入勘探阶段,这在同类勘探项目中是罕见的。不打破常规,各类工程平行作业、立体交叉,就无法完成任务。董连慧要和他的同事们,在三年中提交三个报告!第一年8月份交出了一个阶段报告,主要为矿山开发立项提供依据;第二年提交中间报告,为矿山设计提供依据;第三年的最终报告为矿山开采提供依据。边勘探边编写报告,这打破了勘探结束之后再编写报告的常规,大大加快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从勘探到矿山建成投产出产品,只用了五年时间,这是一个奇迹!最终提交的黄金储量达到了50吨,远远超出了预期。

阿希金矿于1994年正式建成投产,年产黄金达一吨半,成为新疆第一座现代化吨金矿山,为实现自治区“八五”期间黄金产量翻一番的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董连慧主持提交的《新疆伊宁县阿希金矿床勘探地质报告》连获三项大奖:全国优秀地质报告一等奖、地矿部找矿一等奖和地矿部地质勘查成果一等奖。

阿希金矿勘探是董连慧在极其紧迫的时间里、在急风骤雨的催促中胜利完成的任务,也成就了他的一个人生梦想,那钻向地球深处的隆隆钻机声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对地质勘查技术和金属矿产勘查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要实现更大的地质找矿目标和人生梦想,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新的梦想和目标像旗帜一样升起。

 

再上层楼 开疆拓矿

阿希金矿大捷之后,身为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的董连慧获得深造机会,重新回到学校,全日制住校攻读学位。这个总工班虽然只有二十几人,却非同小可:作为地质矿产部“千百万人才计划”一部分的这个班,每个省的地矿局只有一个人有机会前来参加,他们其实是各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候选人。4年的硕博连读学习生活,让董连慧充实了学养,了解了大量的世界科技前沿新理论,国内外地质工作管理规范和矿业最新发展趋势。

课程学习后,董连慧回到新疆,边工作边做论文。他作为局副总工程师协助局总工程师进行全局技术业务管理,主持各类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野外指导、组织施工,使全局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土屋超大型铜矿、罗布泊超大型钾盐矿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

2001年12月,董连慧获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顺利完成学业。这一年,他开始代理局总工程师职务,次年即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为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担负起统管全局地质勘查工作组织和管理的重要职责。

董连慧雄心勃勃,开始了他全新的地质找矿事业。他踏遍全疆“三山两盆”,跑遍了几乎所有的矿区,对全区地质找矿基本信息有了总体了解,对全局找矿勘查工作部署和目标有了全盘把握。但是,正当他开展宏图之际,新的困惑来了。新世纪来临之前,他到中亚地区考察,发现哈萨克斯坦等五国的矿床规模大、数量多,新疆的成矿地质条件与中亚相似,各种矿床的规模和数量为何远不及之?

董连慧有创新的热情,更有一颗敏锐的心。他意识到问题的原因隐藏在地质工作程度的背后。中亚五国地质工作程度非常高,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基本上覆盖全部国土,而新疆的覆盖率仅有6.6%,几近于无!这不正是“五位一体”勘查体系的关键缺项吗!这悬殊的对比使身为总工程师的董连慧坚定了内心的想法,也隐约意识到新疆在地质找矿上将有可能上演新的故事。他火速赶回新疆,向局里汇报并向自治区提出了全面开展新疆1:50000区调的建议。可喜的是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巨大支持。当时国家不安排此类项目,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的王金祥当场拍板:自治区自己出钱干!

新疆在2003年大规模开展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国外的媒体也给予了相关的报道。对新疆来说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董连慧却压力重重。自治区为项目投入每年5000万元的巨资,若将来的结果是光投钱不见矿,那是不得了的事情!然而,事实证明,董连慧的建议极具价值,通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与其他渠道项目有序结合的作用几乎立竿见影,在新疆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覆盖率至今仅接近12%的时候,新的局面就打开了。

短短几年中,新疆在非能源矿产勘查中发现了数百处矿化线索、一批矿产地具有大中型规模找矿前景。新评价出鄯善小草湖钠硝石超大型矿床,其资源量达1.7亿吨。放眼世界,该矿是仅次于智利的世界级矿床。还有同样属于超大型矿床的彩霞山铅锌矿、大型的喀拉苏斑岩型铜矿、帕尔岗铁矿等,同样鼓舞人心。

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专项的规模化开展引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开始在全国部署此项工作。加之各渠道项目跟进,不仅找矿硕果累累,更带来了新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找矿领域、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他提出的“两环、两缘”成矿规律新认识,为新疆找矿部署和主攻矿种类型指明了方向;在找矿区域上新开辟了前寒武纪老基底找铅锌、铁等和喀喇昆仑中生代找铅锌的两个新领域,实现了找矿新突破;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世界上罕见的铅锌成矿新类型,丰富了矿床成矿理论。

董连慧坚定地认为,现在是新疆地质找矿尝到摘果子甜头的时候了。他对新疆找矿非常有信心。只要在地质找矿评价中,牢固树立综合找矿和综合评价的思想;在地质找矿部署上,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加快昆仑、阿尔金山”的战略布局;在地质找矿方向上,突出“两环、两缘”控矿规律指导选区;在地质找矿勘查系统工程中,按照“五位一体”的科学勘查体系有序开展工作。新疆地质找矿定将续写新篇章。

 

给职业添一个豹尾

2020是一言难尽的一年。在新疆自治区地矿局的大楼,董总的身影还是进进出出,好像没人知道他已经退休四年了。这期间,董连慧马不停蹄地做着一件事情:主持《中国矿产志·新疆卷》编纂。该书是要将新疆的矿产资源分布、开采、矿藏情况从历史文献、从研究资料报告中摘录整理出来,按照编纂大纲一网打尽地编纂在一起。编纂这样一部百科全科书式的类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事,也是一件点灯熬油、繁琐之极的工作。统筹、审阅、补充、核查、校正,需要坐冷板凳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物转星移,皓首穷经,这部煌煌五百万字大书终于脱稿,很快就可以面世了。谈及此事,董连慧长舒了一口气。想必他可以回首往事,足慰平生了。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About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The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w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Foundation of China (ISEFC) was established and hos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Foundation of China (ISEFC)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Office 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