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3月8日电 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受访者提供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您今年两会的提案包括哪些内容?提出这些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施卫东
通过调研,今年我准备了十几份提案,重点围绕科技、教育、经济、医疗等多个社会领域,主要包括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基础领域重大技术产品工程化攻关、国产软件质量提升、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生态、加大对建筑业政策支持力度、纺织服装行业国际供应链保障、高质量“双碳”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医保基金集成管理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文章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就“智改数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先后调研了南通中远海运、江苏飞跃泵业、江苏双达泵业、安徽省泾县泵阀产业集群等一些产业集群和企业。通过调研发现,从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在积极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企业缺战略、缺思维和缺人才的“三缺”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所以,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要促进示范工厂案例和典型建设路径推广,夯实“智改数转”成效,积蓄数字经济新势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2022年履职情况如何?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
施卫东
2022年,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反映社情民意,提交了27件提案,反映了5个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列为工信部重点提案1件。主要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乡村振兴等经济、科技众多热点问题,以及“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期房销售监管、高技能人才培养、公立医院发展、慢性病管理、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等社会民生问题。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我参加了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关部委等组织的调研视察活动并积极交流发言,并参加九三学社中央、社省委和联系社市委等开展的视察、调研活动。在去年工信部召开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我介绍了2021年列为工信部重点督办的“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提案答复办理情况,并就“加快自主工业软件研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2022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上,我就“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基础能力建设”“关于传承发展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关于进一步推动国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发展与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积极履行委员职责的同时,我还积极学习传达全国两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不断注重自身建设,充分讲好“江苏故事”“南通故事”,积极宣传学校,努力交出高质量履职答卷。在全国政协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委员读书群之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专题讨论中,我以《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好张謇精神的教育特质》为题积极发言;在“人才强国”委员读书群之“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专题讨论中,我以《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基于江苏省与南通大学的实践思考》为题积极发言,我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记者
您在过去5年履职中提出多达71件提案,反映了11件社情民意信息,涵盖了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您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动力来投入这项工作的?
施卫东
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连任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倍加珍惜全国政协委员的荣誉和责任,切实担起“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重任,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正做到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动脑子,利用自己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科技、高校教育管理的经验,积极走访调研、搜集民意、完善提案,在服务大局中写好“委员作业”,以实际行动建言献策、解决问题。五年来,提出的相关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有些提案被直接采用。
如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制定海员个税优惠政策、提升海员职业吸引力的提案》,国务院决定从2019年1月1日起到2023年底,对一年在船航行超过183天的远洋船员,其工资薪金收入减按50%计入个税应纳税所得额。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提案》,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支持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和学科建设等的提案》,多次呼吁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2020年教育部扩大招生规模,同比硕士生增加18.9万人、博士生增加1万人,2021年又再次扩招。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以公办普惠型为主的 0—3 岁婴幼儿社会化照护体系的提案》《关于出台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合法权益的提案》,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认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发展;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等。国家卫健委表示,鼓励和支持更多省份探索实施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加强指导,让这项制度惠及广大独生子女家庭,切实保障独生子女父母的合法权益。教育部门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聚焦江苏婴幼儿照护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母婴护理”“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大力提升了0-3岁婴幼儿照护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市也已设立了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保障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2020年,江苏省政府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2020年重点工作,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对各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纳入2020年人口健康(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重要内容,并在全省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此外,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了对托育机构的备案管理,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打造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2020年9月1日至4日,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率调研组来江苏省开展督办调研。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2022年2月收到了来自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的反馈公函,在感谢之余,表示已结合提案相关建议,联合十二部门制发《关于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16项具体举措,并持续推动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五年行动方案落地实施,连续第9年开展“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有效回应市场主体关切,持续为市场主体增进便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税收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提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将张謇事迹写入中小学统编教材、大力弘扬张謇精神的提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头版报道;《关于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关注14次。
2021年5月1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四十九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我做了题为“加快自主工业软件研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发言,并从增设工业软件重大专项或将其纳入核高基接续专项中、打造多方协作共赢产业生态、完善工业软件人才引育机制等三个方面就进一步推动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力度提出具体建议,赢得了与会委员和相关部门的共鸣和好评。
记者
您荣获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工作者,您对今年两会有怎样的期待?
施卫东
今年的全国两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有力推进,事关人民政协事业的继往开来和创新发展。中共二十大报告从突出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且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对今年两会的期待,就是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期待,期待国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加自立自强,不断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更加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记者
您认为我国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方面还有哪些难题需要突破?应该如何改进?
施卫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突破的问题。
一是下好“先手棋”。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攻克“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二是打好“培养牌”。“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高校要坚持全方位谋划,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对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吸引、选拔优秀青年学子投身基础研究,源源不断地输出基础研究“后备军”。
三是用好“指挥棒”。做基础研究周期长,没法追求短平快,如何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与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长周期支持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围绕重要方向开展长期研究,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