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跨界科研与产业界的教育家、科学家与企业管理者,他,在生物化学传感器领域成就斐然,所研制的智能化多通道自由基监测仪器属世界首创。
他就是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
张学记教授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早年,张学记博士毕业后出国求学。在国外15年里,由于国籍限制,许多科研项目张学记无法参与,往来于多国的签证手续也十分烦琐。当时,张学记在美国已颇有名气,申请美国护照更是触手可得,身边人也多次建议他加入美国国籍,但他却拒绝了,因为他心中“为国效力”之火从未熄灭!
终于,2009年,祖国发起“千人计划”号召,张学记得知后,第一时间做出选择,他放弃了在美国事业“黄金期”的一切,毅然回国从头开始!
回国后,张学记来到北京科技大学,负责组建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在面积不大的研究中心,住在“周转房”,一日三餐吃在学校食堂,面对与国外不同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上的落差,张学记却说:“大部分回国的学者并不是为待遇回来的,他们看重的是机遇,更看重为国效力的责任。只要能为国效力,其他一切都好说!”
在北京科技大学,师生们对张学记最深刻的印象是“三快”——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他每天忙于各个项目,穿梭于实验室和课堂之间。短短几年,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他将科研方向瞄准了癌症的早期检测,他的研究成果能在肿瘤形成之前提前18个月进行早期预警;他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地推动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除了科研工作以外,张学记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他邀请诺贝尔奖评委、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他为本科生聘请外国教授作为夏季小学期授课专家。他自己也为本科生开了课,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讲得像有趣的故事一样吸引人,他的课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跨学科选修课之一。
在深圳大学,张学记带领团队新建了纳米传感和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筹建了深圳市纳米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集中研究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将看不见的人体生理特征转换为看得见的物理、化学信号。张学记说:“掌握了传感技术,能认识世界;而掌握了生物传感,能认识生命密码。我们从智能生物传感打造数字生命”。2021年张学记获得中国化学传感器杰出贡献奖。在当年的世界传感器大会上,他作为国际生物传感领域著名专家作了50分钟大会报告。
张学记还建立了国内首家芯片化的智能生物传感平台,研发的“智能体温监测系统”,已在全国几十个城市隔离区应用,深圳也成为全国首批将体温数字化管理引入疫情防控体系的城市,北京冬奥会也采用了该系统进行疫情防控。
时至如今,张学记教授发表SCI论文600多篇,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论文和专著被引用3万多次。他开发了新仪器和传感器件30余项,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创造近亿元的经济效益。他还荣获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
尽管名衔冠己,赞誉加身,但张学记却依旧保持初心。他说:“在我们学校里经常有人称我为学术大咖、党建大咖、跨界大咖,但是我想说我只是兢兢业业地履行了一名党员、一名教师、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职责,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愿意始终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