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工所属学科或专业领域: 材料组
杰工/杰青: 杰出工程师奖
杰工评选届别: 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

丁彩铃,女,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 ,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丁彩铃,女,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 ,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在诸多荣誉面前,低调而谦虚的丁彩玲总是说:“成绩是团队一起付出的结果,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作为一名从事纺织技术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如何突破传统行业技术瓶颈、走在行业前列,这背后发生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创新故事呢

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1988 年,丁彩玲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服装系产品设计专业。她深知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考上大学,获得在校园里提升自我的机会,在其他同学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她已早早泡在了图书馆和自习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她积累了大量纺织工程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2 年,完成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丁彩玲本科毕业后入职山东如意集团。一年的车间实习后,她历任工艺员,技术员,生产调度员,设计员, 技术开发部副部长、部长,直至1998 年。六年的工作时间,她在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将学到的纺织理论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协助师傅、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完成一项项攻关,个人能力也在一次次磨炼中不断提升。1998 年既是如意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丁彩玲人生历程中再学习、再深造的里程碑。这一年企业从各个岗位上择优筛选工作表现突出的年轻大学生,参加全国统考,带薪攻读东华大学硕士学位。东华大学是中国纺织的最高学府,多位纺织领域工程院院士工作的地方,是热爱纺织的学子们的理想学习殿堂。正是由于丁彩玲在工作之余从未放弃过对专业知识和外语的学习,因而她的硕士研究生笔试、面试顺利通过。几年的硕士阶段学习,让丁彩玲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直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人员来说,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技术领域想做出成绩,实现创新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在学习的道路上,她一直前行,不断充电。说到此,丁彩玲一直庆幸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她入职了一家创新型、学习型的企业,更庆幸企业董事长邱亚夫不仅是一位非常重视创新的领导,而且是一位每天都在看书学习的领导。企业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创新的学习氛围、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丁彩玲始终心存感恩地工作。由于丁彩玲在工作上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凡事都追求完美,出色的表现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分配的任务越来越多,工作的半径越来越大,使得工作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累并快乐着。时间到了2009 年,始终关注创新、始终关心技术团队的邱亚夫董事长再次找到时任如意集团总工程师的丁彩玲,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彩玲,作为如意集团的技术带头人,如何带领技术团队走向国际、占领制高点,知识体系需要再提升,要考虑攻读博士……”领导的要求让丁彩玲再度思考和重新定位,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当下,不进步即意味着落后,尤其是身居技术创新岗位的重要位置。意识到即马上行动,这是丁彩玲的做事风格。

2009 年开始准备,2010 年她成了东华大学的博士生,师从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开启了六年(2010—2016)读博历程。这其中的艰辛,回想起来确实是一段煎熬的历程。技术创新工作是一个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沉浸在研究和试验过程中的技术团队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丁彩玲每天工作不知不觉已到很晚,忙碌一天的她回到家大部分时间已是身心疲惫,有时候想偷偷懒进入休闲状态,但一想博士课题海量的工作在等着她去做,就立即切换回了读博模式。攻读博士六年期间,前期一年的在校基础理论学习,后期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资料查阅等,均是在不耽误正常工作,并担任着公司技术创新、团队管理重要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几年的时间,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良好休息,以高度严格的时间管理、极度严谨的学习态度、从严求实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在俞建勇院士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同时在此阶段公司科技创新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她回想起当时的感受真可以用“恐怖”两字来形容。在得与失之间,六年让丁彩玲养成了业余时间静静看书的好习惯。不间断学习,始终保持充电状态, 给予丁彩玲无限的创新动力和源泉;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积累,铸就了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和成果的丁彩玲。

 

忘我工作,厚积薄发

 

自1992 年入职如意集团,丁彩玲从一线挡车工干起,每个环节都脚踏实地学和干。在企业不会像在学校一样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想要学到更多, 就靠自己的多听、多看、多练、多悟。她主动申请到三班运转中学习,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艺、每一个技术环节的思考,都尽可能地学会、弄懂、搞清楚。一线的工作,使她顺利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职员角色的转换。实习期间丁彩玲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得到所在单位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短短几年时间,她被快速提拔到技术负责人的岗位上主持科技创新工作。恰逢其时,1997 年如意集团邱亚夫董事长提出“双争目标”:争创国际一流企业,争创国际一流品牌。如何实现“双争目标”,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丁彩玲带领技术团队,站在行业的高度,前瞻性地提出各种课题和研究方向,负责的多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多个项目获得省部

级科技进步奖。特别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倾注了丁彩玲及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在最初面对国际领先的欧洲竞争对手时,如意集团的技术创新存在诸多差距,就连当时带队在欧洲学习的邱亚夫董事长,看到意大利一家企业50 支纯羊毛单纱的织布车速500 转/ 分钟的时候,自言自语道:“我们这辈子赶不上了”。但负责技术工作的丁彩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难道就这样认输了”?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她把技术创新始终围绕赶超世界一流而定位,默默攻克一道道难题,一点点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经过七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纺织领域实现巨大突破。“如意纺”技术在棉纺和毛纺领域,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被认为是纺纱领域一项革命性技术,是一种国际原创短纤维纺纱的新型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解决了世界纺织业100 多年来在长度、细度上

存在的两大难题。以1 克羊毛为例,凭借这项技术,可以把原来180 公支的世界纪录提高到500 公支;同时还将长绒棉从原来纺到300 英支提高到500 英支。在新技术纺纱领域,如意集团一跃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领先企业,至今仍是该领域创新的领军保持者。这其中凝聚了丁彩玲及团队太多太多的付出,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在一道道难关面前迷茫过、踌躇过、崩溃过、放弃过、兴奋过、成功过……

七年的时间,不分昼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当时的如意集团厂区与员工宿舍仅一墙之隔,这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那个攻关的日日夜夜,丁彩玲只要有灵感,就立即跑到现场去试验,午夜一点、凌晨五点,大家摸不清她的上下班时间。曾经有一位徒弟心疼地对丁彩玲讲:“丁老师,您不睡觉呀!昨天试验到深夜两点,凌晨四点又收到您的工作信息。”也正是这种忘我的投入,不知疲倦的工作,以至于在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后,她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由于疲劳过度已经重度贫血。但只经过短暂的修整,她带领团队再一次投入新一轮的创新之中。也正是这样一支让人敬佩的技术队伍,其创新成果为如意集团发展奠定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至2019 年如意集团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纺织服装综合竞争力首位,旗下

拥有4 家上市公司、32 个国际品牌分布在全球80 个国家和地区。如意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全球化平台。

永不满足,持续创新

 

丁彩玲作为技术团队的领军者,对每批进入如意集团大家庭里的专业人才进行手把手的培训,实现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的蝶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事科技研发的人才队伍,成为如意集团各产业的中坚力量。到现在,技术团队里的成员还亲切地称呼她为“丁老师”。

丁彩玲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致力于以科技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第一是打造了较完善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了独立运作的如意技术研究院,下设15 个专业研究室及测试中心、检验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等;第二是建立了5 个国际研究中心,分别在东京、巴黎、伦敦、纽约、香港五个世界时尚之都,引领时尚前沿,走在技术前端。在国际化的研发平台上,凝聚了一批国际前沿的研发人才,带动如意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攀升。

丁彩玲及团队始终以科技引领为己任,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多年的科研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创新无止境”。正是这样永不停歇的理念,让她始终充满着信心,“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如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纺织企业的过程中,继续做好我的工作”。丁彩玲以自己的风格和魅力影响着周围的人、带动着周围的人,在一个个突破中,践行着“创新永远在路上……”

 

 (本文节选自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杰出工程师(第一辑)》一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