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蒋官澄

蒋官澄,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副主任,西安石油大学兼职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海外版编委,《石油科学通报》编委,《钻井液与完井液》编委。

蒋官澄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岗位上长期奋战三十余年,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攻关课题,研发出多项具有原创新、颠覆性创新产品、技术、仪器设备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其中1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省部级奖数十项;授权发明专利101件、产业化率近100%,专著8部,软件7项,论文319篇(其中99篇SCI、139篇EI)。他引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科研成果产学研用转化工作,创新创建包括“油气井全生命周期储层损害预测、保护与评价理论与技术”,“仿生钻井液理论与技术”,“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双疏型强封堵钻井液理论与技术”等四项主体技术在内的标志性成果,从而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提供了“卡脖子”技术,并多次与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技胜出,现场已成功应用,效益显著。

基于以上突出科研成就和先进技术成果,他作为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战斗在油气井生产现场第一线,是国家百千万人才,是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创建者和引领者,同时于2014年入选俄罗斯科学院、工程院双院院士,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油气重大专项项目长,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寒门出贵子,自幼勤勉好学,志存高远

1966年,蒋官澄出生在重庆大足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自幼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磨难,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勤勉好学的优秀品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和理念一直深深印记到他幼小的心灵。高考让他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正是高考和大学让他与“油”结缘,因“油”而学,因“油”而兴,也让他立志为中国石油工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铁人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成长和发展,高考成绩优异的他成功报考了石油行业的名校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攻读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为日后的科研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环境。

 

科研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青年时代的蒋官澄就立志要做“科研路上的追梦人”,从大学时代到研究生时代再到博士时代,一直潜心研究总结前人成果和文献,不断进行文献梳理、总结、综述,成为同学中的科研明星和佼佼者。在学生时代,他的身影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实验室、是图书馆、是一切围绕科研和学习的场所。以至于在同学们心目中,学生时代的蒋官澄就已经是教授、专家和学者了。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始终践行着“科研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和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井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产学研结合,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十年磨一剑,坚持原创创新,信念坚定出成果

在油气田钻井液领域,很多核心、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国外公司的技术控制,高昂的应用成本也给我国油气田高效经济开发带来了瓶颈和障碍。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核心技术是摆在我国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大山,只有翻山越岭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产化”,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技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和环境下,蒋官澄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不畏困难,坚持原创型、颠覆性技术研发,十年磨一剑,坚定信念出成果。

1.带领团队主动开展重大专项科研课题攻关

蒋官澄负责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中石油集团重大专项、中海油重大专项等多个重大专项科研课题攻关,针对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损害严重影响油气井产量和新油田的发现,他带领团队经过长期持续攻关,创建了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井全生命周期储层损害预测、保护与评价理论与技术”,并在我国各大油田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与工业化规模推广应用,平均使产量提高1.5倍以上。2004-2006年的三年间累积增油 368 万吨,对缓减我国油气供需矛盾做出了贡献,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针对鱼骨刺井、三维绕障井等复杂结构井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高效开发低渗透、非常规及海洋复杂油气田的先进井型和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在欧美已成主流井型,其产量是直井的3倍以上。我国剩余油气资源的70%以上需提供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手段。井塌、高摩阻、井漏、油气层损害是复杂结构井的技术瓶颈,也是世界性钻井液技术难题和决定复杂结构井钻井成败的关键。他带领团队经过十年持续攻关,发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结构井特种钻井液,在2013-2015年的三年间,规模应用1142口井,在提高复杂结构井钻井成功率、保护油气层、提高油气产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排第1)。

针对我国严峻的能源形势迫切需要开发深部地层石油资源,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抗超高温(200℃以上)钻井流体技术是钻探高温深井的关键,一直是世界难题,长期被国外少数石油公司垄断。30 年来我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但未能取得大突破,抗温仅为180℃,严重制约了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蒋官澄基于深部地层不同地质特征与超高温特性,研制成功抗温240℃以上的钻井流体技术,2009-2011年的三年间在大庆、吉林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内外规模应用324口井。尤其是通过国际竞标进入国际市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从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占领国际市场的重大转变,全面提升了我国深井钻井液技术水平,对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7)。

针对安全、高效、低成本长水平井钻井液是促成美国页岩气革命和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关键技术,使美国短短十余年由全球最大油气进口国迅速变为出口国。我国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储量大,居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相比埋藏更深、地层更复杂。钻长水平井过程中,井壁坍塌、高摩阻、卡钻、储层损害等重大难题严重制约了经济规模开发。高性能钻井液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核心,但国内原有技术无法解决、全面引进美国先进技术也基本没有解决。蒋官澄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发明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疏型(既疏水又疏油)强封堵特种性能的系列钻井液,建成三类6条工业化生产线,2014-2016年的三年间在我国非常规油气区块和海外规模应用,并通过技术优势赢得国际重大合同,产生重大国际影响,已成为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核心技术,2017年获行业(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第1)。

2.带领团队致力于科研成果产学研转化应用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创造出经济效益,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才真正有意义。蒋官澄的个人专业成果“油气井全生命周期储层损害预测、保护与评价理论与技术”已经转化为了生产力,针对钻井中使用的钻井液对储层损害严重,产量下降,创新了储层无损害“油膜法”暂堵新技术,实现了钻井液对不同渗透性储层的“零损害”,与国内外其它先进技术相比,使产量提高1.5倍以上。2004-2006年的三年间,无损害“油膜”暂堵型保护储层钻井液新技术在全国10大油田1449口井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共增产原油170.94万吨。针对修井和注水过程储层损害严重,采用创新的“水解法”和“极化法”,研发了可水解高弹性修井液、脉冲电磁水处理新技术,避免了修井作业后油气井产量下降和注水过程中的储层损害难题,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相比,产量提高2倍以上。2004-2006年的三年间,在全国8大油田推广应用。针对目前不能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损害程度定量诊断,以及损害油井的解堵效果差等问题,研发了模拟储层条件的可视化损害机理评价装置及抗剪切强度监测仪,建立了模拟储层条件下的储层损害原因、类型和程度的4D定量诊断及解堵优化新技术,诊断准确率92%以上,解堵后油气井日产量提高4.2倍以上。2004-2006年的三年间,在全国推广应用。针对储层出砂,产量降低,甚至油井报废,研发了系列防砂新工具和系列防砂新方法,建立了储层连续出砂空间定量模拟及防砂优化新技术,定量模拟准确率 93 %以上,防砂有效期和累计增油量提高 2 倍以上。2004-2006年的三年间,在全国9大油田推广应用。

因效果显著,上述专业成果不仅转化为了生产力,而且在2006年以后加大了在全国推广应用力度,使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做出了贡献。

同样,他的其他三项主体成果技术“仿生钻井液理论与技术”、“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以及“双疏型强封堵钻井液理论与技术”也都实现了成果转化,为我国油气田安全、高效、低成本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2014-2016年的三年间,在我国非常规油气区块和海外规模应用;国际著名专家在主流期刊发文:该成果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革命性技术进步”。

 

科学探索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的精辟论断,同时也是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蒋官澄正是这样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讲话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他经常将科研成果无偿赠予油田企业,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不骄不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原创,坚定信念,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初心和使命;他带领团队不断披荆斩棘,迎难而上,通过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培养一支集钻井液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学研应用推广于一体的高素质、专业的优良人才团队,在石油科学探索领域不断攀登,最终到达光辉的顶点,更好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