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研究工作,专注于金融支付技术创新、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相应工程管理。

孙权,1975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中国银联研究院助理院长。他长期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研究工作,专注于金融支付技术创新、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相应工程管理,是上海市技术带头人。他先后参与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等国家级金融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参与建成金融行业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人民银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参与发改委产业化专项、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创新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参与撰写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20篇。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5项,授权24项。他组织建设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10多名博士后创新人才。

 

工程为本,建设金融支付基础设施

现代支付业是金融现代化的基础,银行卡产业是推动支付业向电子支付发展的主体。银行卡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际经验表明,银行卡支付比重提高10%,可拉动GDP增长0.5-0.8%。

本世纪初,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着服务网络分散、技术标准和业务不规范、跨行/跨地区/跨境使用市场混乱、交易质量低下等问题,跨行交易成功率仅为48%,难以满足广大百姓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消费的要求。

2004年起,孙权积极投身到了全国“联网通用”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建设工程,建设工作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该工程规模极其庞大,要联接上千家机构、数千万家商户,受益数亿人。系统设计指标多样性,功能非常复杂,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365×24小时不间断运行,交易处理时效性强,峰值处理能力要满足全球持卡人同步交易需求,满足巨量并发和阶梯型跃迁式的交易需求。接口繁多,并兼容各个银行、行业机构所有业务功能。产业技术复杂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整体推进难,协同推进难,质量控制难。还要能够满足未来消费的前瞻性需求。

银行卡信息化工程,遵循“整体最优、层次合理、协同有序”原则,按照一代、二代系统建设两个阶段,构建了系统研发、工程测试、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量化管理体系,实现了“联网通用”、“安全可靠运行”的工程目标。该工程首次在开放平台上成功实现了大交易量的银行卡关键应用系统,创造性地研发了不停机滚动升级技术,使系统计划内停机时间下降为零;采用多层多机多组的流水线设计方法和多级动态负载均衡策略,达到近乎线性的系统横向和纵向扩展能力;国内首创并实现两地三中心容灾方案,通过数据库双活和自主研发的异地备份等关键技术实现24×365业务连续性。鉴定委员会意见: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交易处理能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0年开始,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开始萌芽发展,如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孙权敏锐的觉察到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性,联合团队积极投入到技术攻关研究中,重点打造金融级安全可靠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技术。2012年,中国银联“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正式纳入国家发改委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运营,业界率先建成规模化金融云计算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结合金融行业高安全特点,从云计算整体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了金融包括三个层次的八个安全域云安全模型,形成了银行卡产业云计算平台整体安全解决方案,制定了一系列云安全标准规范,同步推进国家云安全标准的建设;提出并实现新一代智能终端架构体系,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支付终端接入银联云服务平台,设计实现覆盖电子支付全流程、满足持卡人和商户服务需求的端云一体化体系架构;率先建成5000台规模的金融级云计算平台,实现云计算平台的金融产业化应用;针对中国银联大规模跨行交易数据,提出并构建了PB级高效并行数据挖掘技术及业务模型。

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产业基础设施经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科学运营,经历转接集中、清算统一、平台示范的“二代一示范”三个工程阶段,实现性能与功能、安全与效率、收入与成本、并发处理量与响应时间的综合平衡。该系统已经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银行卡交换系统,截至2019年末,联网商户2363万户,联网POS机具3089万台,ATM机具6110万台,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转接跨行交易1477.9亿笔,金额189.4万亿元。银联卡在发卡规模、交易规模方面均超越国际主要银行卡组织,位列全球第一。该系统的建设,使得中国仅用十多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的纸质个人支票阶段,直接将中国的支付进程从纸基货币带入到高效的电子货币阶段。

 

创新引领,布局金融科技产业未来

金融产业的关键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为积极提升电子商务及电子支付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孙权积极投入到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坚持技术引领与市场驱动相结合,通过顶层设计方法,一方面“横向到边”,联合构建政产学研联合攻关的金融业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另一方面“纵向到底”,参与建设金融行业垂直领域的人民银行唯一授牌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领导,目的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以核心企业中国银联为主,联合优势企业和高校承建“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有利于构建和巩固行业创新领先地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交易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提升我国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群体突破。

2013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由中国银联牵头,联合中国银行、大唐电信、复旦大学、京东商城、电子技术标准化院、中金金融认证中心6家单位,建设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第一家企业承建的电子商务与金融支付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启动建设以来,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先后有华大北斗、华为、银联数据、百行征信、银行卡检测中心等专业领域优势企业加盟,建成了11家专业领域分中心。

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确定了未来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技术研究基地,全面加强技术攻关,力争在全球电子商务、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产业辐射,带动我国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产业发展和群体突破,成为我国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进一步提高我国在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领域的战略地位,提升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验室研究领域上,从宏观业务层面,聚焦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两个领域。从关键技术层面,明确了12大研究方向:电子货币研究方向、智能卡研究方向、云支付终端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交易安全研究方向、交易凭证研究方向、云计算研究方向、大数据研究方向、风险防控研究方向。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进步及模式创新为金融产业蓬勃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也给金融规范监管带来新的挑战。2017年9月19日,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由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授予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在中国银联正式揭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研究中心,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创新研究资源,联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研究和原型验证,推进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等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形成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金融科技领域国际竞争优势。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是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统一部署,以系统工程方法论为指导,针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及金融监管完善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承接金融科技委员会相关研究任务,联合行内相关直属企事业单位各方资源,积极跟踪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开展金融科技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标准建设及技术验证,通过开源共享机制,依托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金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确定了后续建设目标,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统一部署,结合金融行业创新研究和市场发展实际,着重开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开源软件、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基础技术,以及移动支付、直销银行、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原型验证,力争尽快实现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核心技术。积极开展金融安全、风险防控以及智能监管技术研究,为金融交易规范和金融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依托行内相关直属企事业单位的产业核心地位和行业引领优势,开展金融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推进金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包括:金融科技基础技术、金融科技应用技术、金融风控及监管技术、金融人才联合培养。

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1+1”联合研究机制,通过各分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联合研究,将成果进行应用落地。每个研究中心每年至少承担1项以上联合研究课题,联合对象为实验室各共建单位;与此同时,每个研究中心每年至少承担1项独立研究课题,课题根据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定位,结合企业实际选取。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基于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平台,联合开展了30多项研究课题,产生了TEE等12大类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手机POS等一系列成果应用,构建了金融云、区块链等6大产业平台,累计申报500多项发明专利,编写制定标准67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项11项,承担建设了18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初步建成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效应。

 

人才为基,打造金融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就是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金融科技队伍中来,精心挑选引进培养各类专业化人才,做到“发现一批、引进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

为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孙权依托核心企业和高校,引入顶尖高校教授和优势企业带头人作为专家队伍,打造国家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建金融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并积极推动注册金融科技司认证工作。

2013年8月21日,经过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批复中国银联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旨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首先是建章立制,围绕日常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针对在站博士后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管理、薪酬及考核、内外部导师和专家库建设、博士后工作协议、高校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及配套8个细则,为工作站人才培养奠定了制度基础。

孙权带领团队在工作站运营管理上下足功夫,形成了运作模式、产业联动、成果产业化自身特色。首先是构建了双导师指导制度,每位博士后均聘请高校学术导师和企业专业导师各1名,为博士后提供了全方位的学术、理论、业务、工作相关指导,助力其在科技攻关、金融创新方面不断产出高水平工作成果。其次是构建了月度分享研讨会制度,每月每位博士后跟踪的专业领域最前沿学术成果进行分享,专家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构建了产业联动机制,依托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分别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为博士后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优质的产业和行业平台环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截至目前,博士后工作站已招录了8个批次,总计32位博士后,研究课题覆盖以下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和战略领域,博士后参与9个国家级、上海市重大项目,推动撰写5份院士建议、撰写3部著作、发表23篇论文、申请51项专利、形成63篇研究报告、同时获得15项基金资助,切实为产业技术、业务攻坚克难发挥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