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怀揣对信息科技事业的满腔赤诚,马勇始终行走在大型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与运行维护的最前沿。

 

马勇,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富通东方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执行官。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多年来,怀揣对信息科技事业的满腔赤诚,马勇始终行走在大型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与运行维护的最前沿,旨在搭建企业各机构、各部门、各员工之间随时随地沟通的有效平台。

 

勤奋求学

河南省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上天赋予了这里肥沃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但30年前,人口稠密,无主要工业支持的农业贫穷大县也是它无力揭掉的标签,读书成了孩子们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马勇的外公读过旧式私塾,他的母亲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郑州一中,但是恰逢“上山下乡”,无缘高考,家人便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以期弥补缺憾。学习资源的绝对匮乏与各乡镇教育发展不均,使得他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前辗转四所学校。寄宿读书与集体生活那时就在他的骨子里种下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种子。在刻苦努力中,在埋头求知中,他度过了充实的高中三年时光。为了高考他准备好了,然而此时上天却在不经意间和他开了个大玩笑,高中学习理科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被大学商科专业录取了,并且是一个及其倚重英语的专业,自身弱势的学科和不太喜欢的专业集中在一起了。大学四年班上同学思路开阔,商业氛围浓厚,对他以后的选择影响颇深。但是,他仍然坚信“技不压身”,在大四的时候毅然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数学和专业课都成了绕不开的拦路虎。“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的第一次考研失败了。大学毕业必须要工作了,于是白天在青岛一家工厂的冰箱生产线上忙碌和夜晚在宿舍的埋头学习成了他一年的旋律。理想与信念支持他坚定地走向梦想的下一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班硕士教育。从此他又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每周平均56节课的理论课学习强度,为今后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电的“工程师摇篮”培养理念铸就了他扎实的技术实现与创新的思维。硕士毕业后,谋求生活多样和思想碰撞,他选择了到武汉大学继续博士研究生学习,在导师精心指导下,“科学指导技术、技术服务产业、创新成就发展”的思路逐步成熟。

 

科技攻关

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其对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不言而喻,信息产业更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博士毕业后,恰逢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发展信息化,实施“SG186工程”,马勇便下定决心到江西省电力公司工作。十余年间,他经历了省级信息化大集中和全网实施“紧耦合业务模块设”,对信息工程技术有了全面深刻地理解。源于对信息系统稳定与高效运行的关注与思考,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与朋友走到一起组建了研发小组,开始了云计算在电网信息系统应用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云资源调度、节点管理、任务分发等核心技术。团队先后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并重。在此期间,对大型央企核心业务系统架构及调度、安全接入、恶意代码检测等方面的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面向电网核心业务的计算模式和体系结构上开展了重要的科技创新,提出了多项专利技术,突破了高可用安全计算和管理的技术瓶颈。

针对生产中混合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高可用、资源高效调度和大规模终端安全接入等难题,马勇及其团队发散思路,积极与其他业界同仁展开交流,先后与多所科研院校以及科技企业组建跨校、跨单位的创新团队,加强科技攻关,拓展产学研结合道路,最终取得了“云计算高可用及安全”等四个方面的突破,提出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架构,基于云计算技术,以虚拟机的形式统一存储与管理电网核心业务应用的备份系统,可快速调度备份虚拟机接替故障应用系统运行。同时还发明了针对云计算资源的中心仲裁与负载均衡优化调度算法,实现了支持可视化配置的高效资源调度引擎,创新性地设计了基于强制访问控制(MAC)机制,以安全访问网关(SAG)为中心的虚拟化安全接入管理方法,解决了抗虚拟机逃逸攻击以及大规模终端与虚拟机之间并发访问的流畅、安全、可控难题。

2016年2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张锡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牵头,国内多位知名同行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该云计算技术的企业级高可用系统进行了成果鉴定,一致认为:“设计思想新颖,研制难度很大,在面向电网核心业务的计算模式和体系结构上有重大技术创新。该项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在计算模式和体系结构上为我国提供了信息系统高可用安全运行的核心业务平台组件。”

囿于软件运维技巧与具体问题的解决,若没有提升团队管理与人员技能水平,就对不起“工程师”的职业使命。他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聚焦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业务流程管控绩效提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十九届和二十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时光荏苒,互联网大潮滚滚而来,恰逢参加一次专家交流会,首次接触了互联网公司技术架构,使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从事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局限性。是时候需要改变了!

求变与坚守看似矛盾,而又统一在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变革服务于产品,新兴技术与成熟技术如何统一于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症结。提炼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于产品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树立创新意识相结合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方法。将企业技术研发与高校理论研究有机结合,为企业产品更新迭代注入动力。在此期间,马勇首次构建了一个团队技术创新计划与发展规划,通过科技创新与企业产品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产品的销售,促使企业产品必要技术专利获批数量提升四倍并且速度提升了三倍。构建的“基于混合云架构的智能诊疗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由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及业内专家进行成果评价:在混合云架构的智能导诊和辅助诊疗技术上有创新,在青光眼、RNA等多种典型和罕见样本图像分布不均衡数据集上分割识别率表现优异。这项技术发明荣获2020年吴文俊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术登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多年的不懈探索,马勇也收获了一项又一项里程碑式的荣誉,由于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著成绩,他先后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专利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改革开放40年重大科技成就、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等其他省部级科技奖项十余项;荣获江西省百千万、牛顿Fellow、国网专业领军、国际清洁能源拔尖人才、中英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 在认真完成科研一线工作的同时,马勇还认真对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发表核心刊物学术论文多篇,论著2部。

在执着攀登科研高峰的过程中,马勇先后获得了5项国际发明授权专利,11项中国发明授权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其项目成果成功应用到电网、医疗和教育等行业。迄今为止马勇博士已获得MBCP、ITIL V3 Expert、DAMA Master等行业顶级认证。

 

“工程师”既要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还要有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又要有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是马勇一直推崇的座右铭,也是多年成长经历的指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一位不断追求卓越,行走在学科前沿的科研工作者,马勇将自己的热血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信息科技事业,无论是东方破晓的清晨,还是月朗风清的夜晚,成功的取得离不开日日夜夜的努力和钻研,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属于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无悔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