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着湖南人特有的纯朴和执着,带着长期鏖战练就的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肖明清一路高举着旗杆,带领着他的团队,引“龙”过江,屡建功勋。
肖明清,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当年长江的宏伟画卷和美好蓝图。如果说,六十多年前,“武汉长江大桥”的惊世一现是新中国人民用智慧创造的一个“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六十多年后,这样的奇迹早已遍及中国,且早已“幻化”出不同的功能定义: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江海隧道……。
翻开中国江海隧道和高速铁路隧道设计研究的编年册,有一个团队和一个人不得不提: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勘察设计的领军企业,承载我国高铁设计任务40%,作为国内水下隧道设计业绩最多的企业,是国内唯一能设计并拥有全工法修建实例的单位,建成了国内首个水下隧道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而团队带头人肖明清是国内高速铁路隧道设计的探索者、水下隧道设计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长江上修建水底隧道的开拓者。
秉持着湖南人特有的纯朴和执着,带着长期鏖战练就的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肖明清一路高举着旗杆,带领着他的团队,引“龙”过江,屡建功勋。
一腔热血鏖战江海 穿越隧道的歌吟
“那些令人景仰的开凿隧道者,开辟荒山,探索光明之路。把整个世界视作向往之邦。一切繁华浮世所引起的悸动,都在幽幽隧道中遗忘……”一首歌一幅画,同时也映衬了肖明清的勘察设计人生。漫漫长路,为了使人类“捷径”一小步,肖明清和他的同伴们倾注了大量心血。
肖明清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同年分配到铁四院工作,由此开启了他 “穿山越岭、穿江越海”的拼搏人生。所幸的是,在事业起步的积累时期,他遇上了人生路上的榜样和“伯乐”,抱着谦逊、好学的态度,站在很多老前辈的肩膀上,他“钻得进去,站得出来”,盯住隧道技术的一个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走出了一条立足于国需的“水下隧道”研究王牌之路。在设计实践中一次又一次拿出颇有份量的佳作,一步一步完成了从见习生到如今技术带头人的积累和蜕变。
从“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到当时世界上在强渗透高磨蚀地层中修建的直径最大、水压最高、覆跨比最小的水下盾构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的总设计师,再到成为国内首创、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的总设计师;从主持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沉管隧道,再到主持国内第一座采用钻爆法施工水下高速铁路隧道——武广高速铁路浏阳河隧道,此外还有杭州庆春路钱塘江隧道、沪杭高速公路与杭绍甬高速公路连接工程钱江隧道、浙江舟山沈家门港海底隧道等多条水下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肖明清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见证了中国隧道建设水平和迈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坚实历程。
2005年作为第一编制者,肖明清编制完成了“时速350Km/h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通用参考图”和“时速350Km/h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黄土隧道复合式衬砌通用参考图”等铁道部通用参考图,并在多条高铁山岭隧道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6年作为课题组第一副组长,肖明清参加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该课题以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武广高铁浏阳河隧道为工程依托,针对水下隧道两种主要施工方法:盾构法和矿山法在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水下隧道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推进我国大型跨江海水下隧道建设的技术进步。
2011年他主持完成“大型及复杂水下隧道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技计划等多项研究计划支持下,通过跨行业与学科交叉,由高校、设计、建设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历时十余年,攻克了大型及复杂盾构法和矿山法水下隧道的结构分析理论和设计关键技术难题,整体成果成功应用于17座水下隧道的设计中,取得了总计逾10亿元的重大经济效益,并建立了3座“863计划”课题的设计示范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下隧道工程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2014年他主持完成“高水压浅覆土复杂地形地质超大直径长江盾构隧道成套工程技术”,依托南京长江隧道,成功解决超大直径水下隧道盾构管片结构设计、管片结构耐久性设计、超高水压下防水设计、高水压高磨蚀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长距离连续掘进和浅覆土穿越深槽等世界级技术难题,作为世界盾构直径最大的隧道之一南京长江隧道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当时长江流域工程技术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挑战风险最多的越江隧道取得最后胜利,也标志着中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修建技术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我国大江大河地下工程建设的扛鼎之作。
2017年他主持完成“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研究”,系统解决了高速铁路特长水下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装备、运营中的诸多难题,创建了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更打破了我国铁路“遇水架桥”的常规思维,实现了世界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从无到有的突破,极大发展了高速铁路修建技术和现代盾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各地共数百公里的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辛勤的汗水浇开了灿烂的理想之花,荣誉和掌声在拼搏之后接踵而至,肖明清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建‘永远的铁道兵杯’十大楷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当选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国家级优秀设计奖5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及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众多的成果、荣誉和责任,既真实地展现了肖明清在技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也彰显了他为祖国隧道工程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如今,面对无数的褒奖和荣誉,这位技术带头人却依然能保持着淡泊心态,保持着向上的姿态。在技术探索上他总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追求开创性研究,我们要做第一步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做第二步、第三步。”正是对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情,为他铺就了通向成功的垫脚石。伴着穿越隧道那激荡人心的歌吟,他的脚步,走得铿锵而有力……
“万里长江第一隧” 创新路上建功勋
武汉重镇,九省通衢,滚滚长江,直奔东海……
长江同她的最大支流汉水即将汇合处,亿万年来,涌出了一片天造地设的富饶平原。如今阡陌纵横,彩虹飞架江河,交织出一副又一幅现代化的立体画面,奏响着人间最美妙的时代交响曲。在涌动的江河底下,也有一曲人类的华美乐章在奏响。
2008年12月28日,是中国建设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天。这一天,有“万里长江第一隧”之美誉的武汉长江隧道试通车,中华民族实现了“隧穿长江”的百年梦想。此后,长江过江交通迎来一个“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它的贯通,标志着长江上第一条大断面过江通道取得成功,为跨江过海的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一标志性工程的成功,与肖明清的努力分不开。作为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肖明清带领他的团队在创造这一壮举的时候,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武汉长江隧道是当时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打通隧道,需要攻克高水压、软硬不均地层、超浅埋、强透水、长距离掘进等5大世界级难题。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善虑者必多谋。肖明清在担任工程建设副指挥长并主持设计与研究工作期间,面对重重困难,他并没有被其技术难度吓倒,而是带领设计团队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方法,反复结合实际推敲摸索,打了一场漂亮的“创新之战”:他们首次提出并采用“管片衬砌与非封闭内衬叠合结构”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并采用“大直径盾构通用楔形环管片”技术、“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双道密封垫防水”技术、“盾构隧道段顶部排烟与底部疏散结合”的技术……
“当时,欧洲、日本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遥遥领先,一些人总认为建设‘长江第一隧’有太多不可能,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壮大,我们有能力做长江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肖明清说。武汉长江隧道最后成功破解了5大设计施工难题,取得10多项国家专利。因其技术领先,成为其它水下隧道极有参考价值的标杆。
持之以恒创新不止 一隧三穿狮子洋
亘古流传,持之以恒,这是长江黄河的精神;敢为人先,创新不止,这是铁四院隧道人素来所秉持的精神。这两个精神贯穿在肖明清所有的奋斗历程中,引领他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
广深港高铁狮子洋水下隧道是肖明清及其团队的又一代表作,该隧道三次穿江越洋,其中狮子洋水面宽达3300米,水深达26.6米,且为珠江航运的主航道。全长10800米,设计最高时速达350公里。它是国内最长的盾构隧道,也是世界上铁路行车速度最高的水下隧道,被称为“中国铁路世纪隧道”、“世界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里程碑”。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一路创新,砥砺前行。
肖明清对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有着特别的感情,多年后他回忆彼时的心情更是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也是从狮子洋隧道开始,我们在大型水下隧道新的领域不断破题,自主创新,成为国内设计水下隧道最多、拥有施工工法最多的设计院。”肖明清说。
与普通隧道相比,高速铁路隧道具有更为复杂的技术要求。肖明清主持了我国第一批高速铁路项目中武广、郑西、武合等多条客运专线的隧道设计,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结构、防水、气动效应缓解的成套技术,为中国高铁隧道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一个工程的实施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技术方法的运用,在肖明清创新思想的带领下,铁四院的隧道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最早具有盾构法、沉管法、矿山法、围堰明挖法四种水下隧道修建工法实例的设计院,并将多项水下隧道技术推广应用至北京、深圳、武汉、杭州、上海等地的陆域隧道。在保护城市既有风貌的同时拓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其中深港连接高铁内地段隧道是国内首次在城市中心区土岩复合地层修建大直径盾构隧道,北京东六环路下沉改造工程是国内陆域在建规模最大的盾构隧道(长9450m,外径15.4m)。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同心浇灌理想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余年光阴荏苒,20余年艰辛历程,作为水下隧道的领跑者,铁四院水下隧道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一切都和刻骨的艰辛及乐观拼搏分不开。在他们所取得的无数功勋背后,是无数个团结奋战的日日夜夜。而肖明清,作为这支队伍的技术带头人,始终和同伴们在一起,团结大家同心浇灌理想花。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下隧道的研究还很稀少,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数据收集也成了肖明清团队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并不因此事细小而不亲历亲为,相反经常为此事加班加点。“每次参加国际隧道协会年会,他都背几大袋外文资料回来。”水下隧道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资谊说。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办公室熬夜,困极了的时候常常是倒头就能睡着。几乎没有假期,全国各地出差搜集数据。这种抓小细节、躬亲示范的作风进驻到了每个队员心里。
作为我国第一批建设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隧道设计者,他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各方协调,常常是乘夕发朝至列车去北京汇报,晚上再赶夕发朝至列车回来。武广高铁有178座隧道,长达121公里,他需要经常下工地实际勘测。常年在外工作使得本来消瘦的他又黑了许多,忘我的工作使他成为了铁四院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这种注重沟通勘察,乐于奉献的方法和精神进驻到了每个队员心里。
一隧穿越兮,美我河山!肖明清坚持把“一人作贡献变为一群人作贡献”、“把一人引领变为团队进步”,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技术高峰,不断挑战世界之最,变不可能为可能。在他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隧道专业技术骨干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锻炼起来,快步成长,并逐步独当一面。坚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敢于创造”,肖明清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阐释了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的核心内涵,擎举着铁四院“水下隧道”的金字招牌,为我国隧道技术创新发展贡献着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