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取得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成果,被视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熊盛青,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航空物理勘探领域,熊盛青声名赫赫、成就显著、著作等身。他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和生产工作,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针对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及工程化应用难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取得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成果,被视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央直接联系的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时也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的获得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1963年,熊盛青出生于湖南。他从小怀揣科学梦,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地质学院。
1983年,毕业后的熊盛青将人生坐标定位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去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聪颖的天资加之后天的勤奋,他的求学和工作之路走得踏实而稳健,并于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从野外队技术员做起,到成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总工程师,个中辛苦只有自己一人知晓。
改革开放时代,个人志向在融入国家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提升,熊盛青用行动证实了自己对工程科学家的理解:有科学精神、探索科学真理,能够发现和解决工程领域的科学问题。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连同青春岁月奉献给他所挚爱的事业,为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分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也正是这份义无反顾的坚持,换来了他在航空物探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其相关成果获得授权或受理发明专利17项,第一著者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6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奉献。作为优秀科学家的代表,熊盛青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他以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强烈使命感,奋发努力,为国分忧解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担科技创新使命。
航空物探技术是地球系统科学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优先支持的高科技领域。仪器装备一直是“卡脖子”的问题,航空重力仪等关键装备和航磁矢量等核心技术始终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控,自主研发是唯一选择。作为首席专家,熊盛青给自己的团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有使命感、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热情。自主研发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他事必躬亲,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参与、亲自过问。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理论和方法技术先行,硬、软件研发统筹,勘查系统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统一,边研究边应用”的技术思路,通过攻克航空磁力、电磁、重力等核心技术,取得了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应用的全创新链成果,全面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对高新科技和敏感技术的垄断,填补航空重力、航磁矢量、时间域航空电磁等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的GeoProbe Mager 软件平台成为行业通用软件,为国家节省硬件和软件购置及升级维护费用2亿元以上。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的研制成果,显著地增强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勘查能力,实现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核心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显著地促进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跨越式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使我国航空物探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航空磁测和航空伽马能谱勘查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这些技术装备已在地质矿产、海洋地质调查和核应急等工作中全面推广应用。
提高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精度、深度和维度,实现快速精细探测,是该领域世界性难题。在主持研发仪器装备的同时,熊盛青也长期致力于新装备新技术新方法的适用性和工程化应用研究,形成了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其在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磁和高分辨率综合航空物探重点攻关方向上,突破了倍频同步、多重电磁屏蔽-电源复式滤波-地线等电位抗干扰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超低空起伏飞行与三维测网实时匹配数学模型,创新了起伏观测面数据精细处理与定量解释方法。他针对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勘查难度大的特点,主持研发出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磁、高分辨率航空物探、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和空-地-井地球物理协同等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新方法。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测绘、环境、城市地下空间、深地与深海探测、国防以及地球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他主持完成高精度航空物探工作约500万km,覆盖国土面积约683万km,发现找矿目标区596处、找油气有利区55处。经部分勘探验证,在新疆、青海、西藏、山东等地区发现铁、金、铜、镍、铀、钾盐等矿床29处,潜在经济价值1万亿元以上。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早在20世纪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几乎实现了陆域航磁勘查全覆盖。遗憾的是,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万平方公里还是未知处女地。青藏高原中西部山峦叠嶂,高寒低压,之所以是航磁的“空白”,就是因为当时条件下存在三个难以突破的障碍:飞机作业难,准确定位难,航磁仪器更难保障正常运行。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熊盛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反复研讨,针对特殊复杂环境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这项当时被认为是“难度最大、单次作业面积最大、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航磁测量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了长期制约高原航空勘查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取了青藏高原中西部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填补了我国陆域航磁最后一块空白区,实现了我国陆域航磁全覆盖,获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方面的许多新发现和新认识,获得了青藏高原中西部油气、金属矿产和地热资源远景评价成果。
在著作等身之时,熊盛青并没有停下突破自我和追逐梦想的脚步,在中国陆域航磁地质构造研究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疆拓土,创新了区域航空地球物理-地质解释理论方法,解决了“有没有矿”问题。创新了基于磁异常定性与定量解释结合的铁矿资源预测方法,查清了全国铁矿资源潜力,解决“哪里找矿”问题。研发出一套二维三维结合的重磁异常解释技术体系,解决了“如何找矿”问题。成果广泛应用于指导全国战略性矿产的勘查选区、地质与矿产探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领域,建立的技术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此后,他带领团队再接再厉,先后编制出全国陆域航磁-地质构造-矿产预测系列图、《中国陆域磁性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图》等图件,在全国范围内对4万多个航磁异常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基本查清了中国磁性铁矿产资源远景,共划分1 283个铁矿预测区,预测磁性铁矿产资源1 934.9亿吨,2 000米以浅(距离地表2 000米以内的地层)尚有潜力1 334.3亿吨,已成为重要的基本国情数据。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
越是主动担当,心态越是淡定平和;越是境界高远,姿态越是大气谦和。
生活上,熊盛青以一名老党员的党性觉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展现了良好家风;但对身边的同志却充满了关怀和爱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待每一位同事,熊盛青总是笑脸相迎,待人如沐春风,是同事眼中的“热心肠”。待人热情、风趣幽默、开明爽朗、真诚亲和,犹如冬日的暖阳一般,是一位好同事、好大哥。
多年来,在致力于科研一线工作的同时,熊盛青也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及科普宣传,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在科研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分享给业界的同仁、后辈的求知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的求学生涯让熊盛青深知领路人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老师就好像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坚定地向着目标不断迈进。
相对于个人成就,熊盛青更看重的是团队的成长。“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不光是技术要拿得出手,还要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努力方向与团队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明白要协调一个复杂的团队并不容易,技术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关中那股务实的劲头,“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带头做起来”。在团队中,他从来不搞一言堂,对好的意见建议从善如流,在开明的风气下,团队迅速成长起来。他十分重视年轻人的成长,不断压担子、交任务,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以期在后续的发展中,令团队更有战斗力和竞争力。
高楼大厦不可能凭空而起,大国重器也要经过淬火成钢的锻造。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熊盛青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精神会一直指引他向着科学巅峰不断攀登,为我国的航空物探事业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