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这位绽放在新金属材料教学科研一线的美女教授?星光闪耀的背后,一定有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身影。

路新,女,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先进粉末冶金钛材料研究室首席教授,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并兼任《粉末冶金技术》期刊副主编、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近年来,她紧密围绕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对轻质高强材料的重大需求,开展粉末冶金钛合金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高纯度球形钛合金粉末及复杂形状粉末冶金钛制品产业化的关键理论及技术,推动了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开发与应用进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曾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在Sci. China Mater.、Bioact. Mater.、J. Mater. Chem. C、Appl. Therm. Eng.、Corros.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SCI/EI收录82篇;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授权16项,其中4项实现产业化转让;出版专著2部。

十余年教学科研生涯,路新时刻牢记身为一名“教书匠”的初心和使命,她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指导的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北京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

 

星光不问赶路人

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这位绽放在新金属材料教学科研一线的美女教授?星光闪耀的背后,一定有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身影。

山东菏泽,中国牡丹之都。1979年,路新就出生在这个花开遍地的美丽城市。她的家境还算殷实,父母兄妹四人组成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路新自幼被父母严格要求,培养出坚韧的性格和不甘平凡的心,督促着她从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她从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一直是同龄人中“别人家的孩子”。还在上初中的她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深知“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她从没有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总是能发现学习中那些稍纵即逝的乐趣,这也为日后她埋头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高中后,随着知识量不断增大、学科内容不断加深,她反而被激发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二年级,当其他同学还在为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抓耳挠腮,日夜苦读的时候,路新已经深深的被实验室各种制备仪器迷住了。她总是要在下课后其他同学做完试验后,求老师再多给她开一会儿“后门”,让她试一试书本外的新奇想法和实验构思,即便经常要吃一些苦头,衣服上沾染些奇怪的化学药品颜色,也从没有消减她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高考结束后,优异的成绩让她有非常多的选择机会。心疼她的父母兄长一度考虑让她学偏文科或者经济类的专业,但她的态度异常坚定“我想看一看真正的科研世界”,这是当年那个小女孩早就悄悄树立的目标,也是支持她一路前行的动力。她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更选择了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个学生男女比例3:1的工科专业。

 

漫漫长路求学人

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金属材料领域造诣颇深,在行业发展兴旺的上世纪有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黑色冶金行业逐渐进入稳定期,有些年轻人可能会不愿意再把传统金属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可路新不这样想,她认为要学就要学最好的,要学就要和最好的老师学,就这样在1997年的秋天,路新与“刚强”的金属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入大学的她没有体验过逃离家长和老师监督的兴奋与喜悦,因为监督她的一直是她自己。“自律,坚持”是她从高中校园带到大学校园的主旋律,甚至在班级和宿舍中她显得有点不太“合群”,因为很少有大一的新生还坚持着高三的节奏每天泡在自习室和图书馆,更没有大一的新生主动给自己套上枷锁,申请去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回忆起那段日子,路新说“那段日子很充实,很难忘。我并不比别的同学聪明,但科研的启蒙,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不要以为醉心科研的路新是一个“书呆子”,她除了学习和科研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团学组织活动。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切实提高了她沟通交流特别是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素质,为日后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打下了坚实基础。说到大学生活,路新最常提及的就是正式开启她科研道路的第一个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她在导师的指导下三个月内开拓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圆满实现了预期效果,并以此获得了当年的北京市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国家挑战杯三等奖,并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SCI学术论文,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半年间在各个厂家、实验室间奔波,组装测试设备,熬夜通宵实验的经历彻底打开了她科研的大门,她不服输和爱钻研的劲头在科研的海洋里得到充分释放。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就是想告诉他们,要坚持,更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她说“既然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全力以赴!”

大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及硕博连读的资格,从事粉末冶金方向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兼任本科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无疑又为她教书育人的职业选择埋下深深伏笔。

 

坚守初心科研人

钛合金是一种重要轻质高强材料,被誉为“完美金属”。我国虽然钛产量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但一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高端产品依然长期依赖进口,作为这样一种国家战略金属,它的自主制造能力直接关系我国国家安全。路新带领团队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秉承求实创新、潜心研究的科研态度,努力践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从2009年留校任教,她便开始对钛合金材料这块“硬骨头”进行了科研攻关,一干就是十余年。针对钛合金粉末制备困难、细粉率低、成本高昂等难题,路新及其团队攻关先进制粉设备和过程控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使其制造成本降低超过30%。另一方面,针对高端医疗领域用钛制品在临床上面临的低弹性模量、抗菌、个性化定制等困扰,路新带领团队开发了多种新型钛合金材料,并通过仿生多孔结构替代传统致密结构提高了钛制品的植入成功率,多项创新技术获得了国家和国际专利。此外,诸如针对小微零部件的钛注射成形技术、钛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高端制造技术也都成为她攻坚克难的科研主战场。

她说“科研攻关,就是要克服重重难关,一定咬牙坚持到底”。传统金属材料的研发工作实验周期长,项目申请和高水平论文相对困难,很多青年教师都会倾向选择一些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热点科研方向,但路新始终认为,只要是自己认准的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改变初心,就算再“坚硬”的材料,她也要浇灌出成功的“果实”。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这样要求。而在路新看来,通过科研突破和教书育人获得的成就感,远超其他任何一份工作。在她的代领下,团队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先、科研为要的工作思路,十年如一日,培育材料英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

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四届校长奖章获得者徐伟是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首位校长奖章获得者,是路新指导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也是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他说“还记得刚进实验室时打碎培养皿、弄坏实验仪器的窘迫,而当时路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仿佛一直就在耳边。”路新特别重视陪伴学生的成长,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科研思维,她在课上一对一的讲,在实验室里手把手的教,就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里,路新尤其重视学术诚信观的树立,为此她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工作,就是做好实验记录。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严格做好每次实验记录,她说“一方面,试验记录是给未来的自己和团队其他成员看的,每天都要认真整理,不仅可以做为实验参考,甚至某些时候可以做为重要证据。另一方面,记实验记录时要连贯、要真实、不能用铅笔更不能随意修正,要做好长期保存的准备。”路新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着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更用实际行动证明如何做一名有品位、有风骨、有底线的好老师,好学者。她坚信追求科学真理、开展科学研究是和教书育人一样,都是太阳下最崇高的事业。“路老师在课上很严肃很认真,但课下交流时,她总是认真细致地讲解,遇到难点她会着重强调反复说明,特别有耐心。”路新就是这样有耐心的对待她的学生,守诚信的对待自己的科研事业。她说“我呀,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催人泪下,但平凡语调中的那份坚持却最让人感动。

2019-2020年,是路新带领研究团队开花结果的一年。2019年,路新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这是对她十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是对她在钛合金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成绩的认可。2020年,新冠疫情让高校停课近6个月,但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从未停止工作,她带领学生们以模拟仿真计算为研究手段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材料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材料设计、优化和选择,这一快速高效的工作方法加快了团队研究成果的转化,并且大大加强了材料研发的理论深度。同年11月,科研团队再次获得了行业及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路新也成功获评冶金青年科技奖、杰出工程师青年奖等殊荣。

在获得荣誉的同时,路新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使命荣光。“工程师是科学家,是艺术家,也是思想家。”身为一名杰出工程师,她有责任弘扬创新的精神,坚持发展的眼光,秉承谦虚求实的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推动我国新材料特别是钛合金材料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进步、新突破。同时,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师,她更有责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和坚定高尚的道德品质,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更多的轻质高强度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人才,为国家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学、电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