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带领团队一举突破发达国家对碳纤维技术的封锁,实现了我国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为科技强国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国良,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任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江苏省党代会代表,第十二届江苏省人大常委,第十三届江苏省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兼任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轻纺工业专家、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会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空天动力复合材料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工程师协会会长。

张国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最具创新技术突破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纺织工业技术奖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奖)、俄罗斯国家工程院“格里什曼诺夫”金奖等荣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大军工风云人物、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纺织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江苏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优秀企业家、江苏省技术进步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重点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从国有小厂的技术员到民营集团的董事长,张国良的成长史正是改革开放40年对奋斗者的现实投影;也是他将个人梦、企业梦融入“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我相信科技创新能创造奇迹。"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带领团队一举突破发达国家对碳纤维技术的封锁,实现了我国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为科技强国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攻坚克难,敢当改革先锋

“生活是在现实的思考与选择中行进的。”这在张国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张国良出生在江西庐山脚下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母亲就对他说:“出去吧,别守在家里,朝东去,你会有出息的。”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张国良考上了武汉工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机械系铸造专业。因为母亲的一句话,毕业填分配志愿时,他的5个志愿全填了江苏,最后被分配在连云港纺织机械厂上班。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除了几栋陈旧的厂房和很少的几台机械设备,剩下的只有一片片萋草荒地。

作为厂里难得的大学生,加上刚出社会一身的抱负和干劲,他从铸造车间翻砂工做起,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84年当上副厂长,此后一干就是8年。1992年,是张国良进厂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事业面临重要选择的一年。当时由于工厂经营不善,陷入了困境,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成了当时连云港最先发不出工资的企业,而就在这个时候,主管公司领导找张国良谈话,要他干厂长,厂里的职工也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干?还是不干?”,张国良深知当这个厂长将会面临多大的困难,但他又不想也不能辜负大伙儿对他的信任,也许天生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最终,他答应了。

张国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背水一战投入烫光机研发并获得成功,“一根烫光辊救活了纺机厂”,为工厂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此后,他又牵头连续开发成功剪毛机、刷毛机等一系列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大获成功。2001年,通过两次连续性改革,工厂的国有资本全面退出,转制成为民营的鹰游集团。

正是这样创新的积累,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张国良带领鹰游实现了从小厂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丽转型,多项专利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2002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号召学习“张国良精神”,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张国良现象”。

 

转型升级,让企业起死回生

张国良具有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社会的追求,把帮助社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看成自己的责任。多年来,他以一个企业家的魄力和远见卓识,让多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安置了近2000名下岗职工。

1996年,连云港友谊服装厂由于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张国良经过认真地分析后,决定兼并友谊服装厂。1999年,租赁经营了停产多年的连云港市第三毛纺织厂。2002年,张国良果断决策,收购重组原连云港市毛巾厂和连云港市第三毛纺织厂,投资新建连云港迎雁毛纺有限公司、连云港飞雁毛毯有限责任公司和鹰游立成毛绒公司。

意向一提出,不少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当时我们的企业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实力,那时刚刚兼并了两个企业,之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正在建设纺机工业园,不少人都在担心,我们能背得起这个包袱吗?”张国良讲到此笑了笑,继而严肃地说到:“我的每一项决定都是经过充分考虑的,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我当时看这个厂做毛巾的所有设备什么都齐全,但都是非常落后的,如果我当时硬着头皮还做毛巾,并不具备优势,你再进行技术改造,也没有实力,于是我把所有的设备都卖了,开始决定做毛毯。考虑到毛巾厂是全市仅有的一块印染基地,将其收购可以上大型的毛毯生产线,而毛毯也是我的优势,我是做后整理设备的,为中国毛毯企业提供所有的后整理设备,我不如用自己的设备来做毛毯,就这样我把毛毯做起来了。”

为了新技术的攻关,新产品的研发,张国良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深知“比同行进步一点点”背后的价值。尽管辛苦,但看着企业利润不断增长,看着市场空白被自己一个个填补,这些辛苦都值了。如今,鹰游从单一的纺机后整理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四大板块、十多个公司的集团,传统的纺织品板块研发的“以涤代腈”技术、大联机、全自动省水洗印染联合生产线、染化料改革等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碳痴”筑梦,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从一开始连碳纤维分子式也不会写的门外汉,到成为碳纤维领域专家;张国良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实现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一举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封锁。他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熟悉他的人都这样评价:“别看他是企业老板,但技术上,他可比技术人员还要专业!”

碳纤维进入张国良的视野是在2005年3月,当时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国良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会议期间,他从几位材料专家那里了解到碳纤维在国内发展的现状,而那时他对碳纤维一无所知。也就在那时,他才了解到碳纤维是国家安全、武器装备急需的关键战略物资,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长期实行技术封锁和垄断,导致碳纤维在我国市场始终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发展。

两会之后,张国良萌生了投身碳纤维产业化之路的想法,在他的眼中,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已远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国家和民族之需,是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之举。正如张国良写给时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的一首64行散文诗所写:“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

2005年9月,张国良将自己收益颇丰的鹰游纺机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带着7000多万元现金成立中复神鹰公司。他以门外汉的身份,一心扑在碳纤维事业上,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滩上开始了攻关。9月29日,正式启动碳纤维项目,代号为“9·29工程”。既没有设备参考,也没有相关资料,同时又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张国良找遍国内几乎所有研究过、试验过、接触过碳纤维的人,认真调研、虚心求教,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查遍有关碳纤维的所有信息,记下3000多个主要工艺数据。攻关关键期,张国良和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在生产线旁连续吃住74天,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原丝。

随着生产线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2007年,中复神鹰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2010年,1000吨T3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国内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随着碳纤维技术的进步,张国良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干喷湿纺技术是今后碳纤维的主流。他果断地吹响了向T700、T800以上级碳纤维进军的号角。

为了尽快突破这一瓶颈,张国良再度亲自挂帅出征。“中国的新材料要想打一场翻身仗,想在碳纤维产业化的道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除了自主创新之外,没有别的路径可走!”“我们的创新是要敢于集成创新、敢于跳出书本去创新、敢于从实践中创新。”张国良认为,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候就是要打破常规,突破习惯性思维,另辟蹊径,说不定就能找到光明的前景。

又经过了3年多的艰苦摸索和实验,中复神鹰立足自主创新,自主研制了PAN纤维快速均质预氧化、碳化集成技术,首次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 / 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生产体系,成为我国首个、世界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填补了国内以干喷湿纺工艺为代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2016年,“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获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1月,“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国碳纤维行业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之后,张国良也丝毫没有放松技术攻关的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带领企业对T800级碳纤维制备工艺的系统优化提升,历时两年,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干喷湿纺T1000级超高强度碳纤维工程化,提升了我国碳纤维行业整体技术水平。2019年10月,“T1000级超高强度碳纤维百吨级工程化关键技术”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产碳纤维行业的一个重要进步,对于推动整个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张国良在碳纤维产业方面还做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布局,“年产2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在西宁正式动工,2020年12月底,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项目碳化生产线试车成功,届时中复神鹰碳纤维供应能力将大幅提高,可以较好地缓解目前市场供应不足的局面。

2021年1月20日,中复神鹰“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中复神鹰公司在碳纤维高端应用技术实力、完善公司产品结构、延伸公司下游产业链,并为加速国产大飞机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不忘初心再攀产业化高峰

“默默地坚持,静静地守候。”在2020年中复神鹰庆祝“9·29”碳纤维工程15周年的座谈会上,张国良颇为感慨地说。“做碳纤维这么多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太多难题都需要自己不断去摸索、去攻关、去突破,又苦又累那太正常了。但是不管多难,不管多苦,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就是满脑子、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才能把事情做成。”

其实,中复神鹰一路披荆斩棘的15年,正好是国产碳纤维产业整体突破“从无到有”阶段,产业化不断开花结果,一步步改变世界碳纤维市场竞争格局的15年。对于当前的成就,张国良认为,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技术上讲,我国碳纤维产业包括中复神鹰还只是在起跑线上,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国产碳纤维的大批量投产和技术的成熟,碳纤维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将在推动各行各业创新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军用民用碳纤维需求是4万吨,而国产碳纤维只有6000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张国良也看到了行业面临的这个问题,他认为行业未来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随着技术发展成熟,行业应快速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第二是加大力度研究更高品质的碳纤维,“从理论上来讲,目前我国的碳纤维材料在功能上、性能上,只发挥出理论水平的4%,未来还有很大研究空间。”张国良说。

为此,张国良为中复神鹰也制定了目标,积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紧紧把握住国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快速发展的新历史机遇期,把握好“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化、更高稳定性”这几大核心要素,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攀登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的新高峰。

 

张国良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他认为,培养人才和搞科研一样,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一定要让他们站在实验现场,去亲身体会一些东西。“我到现在还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生产线上,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得到锻炼,然后要去培养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张国良说。“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继续攻关碳纤维技术,同时期盼着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和我一道儿扛起这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责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碳纤维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争得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