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纤维及预制体、高性能过滤材料等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我国空间装备材料技术和工业超净排放技术的发展。
赵谦,1962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3年6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任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董事长,国家新材料标准融合专家工作组副组长,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标准融合专家工作组组长;是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诺丁汉大学名誉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MBA兼职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企业家”、“第一批全国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建设新南京有功个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多项荣誉。
他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纤维及预制体、高性能过滤材料等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我国空间装备材料技术和工业超净排放技术的发展;带领南京玻纤院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创新图强,践行“助力国防安全、引领行业进步、促进美好生活”使命,不断探索转制院所的创新发展之路。
笃学敏行 厚积薄发
恢复高考后的不久,十七八岁的赵谦就考取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从农村到大都市,他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一摞书,四年苦读路。按照学校的规定,除了必修课程之外,只要完成三门选修课就可以毕业。而他一口气选修了十多门,他认为各种各样的课程都应该去学,这样工作后接触新东西才不会陌生,才能触类旁通。书不离手,这个从上学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一直保持下来,如今他依然是南京图书馆的常客,出差必备几本好书。
1983年,赵谦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级科研院所——南京玻纤院实验工厂担任车间技术员。他原先以为,分配在研究院是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而实际工作岗位却是在研究院下属的实验工厂,难免有些失望。赵谦并不气馁,他坚持向老工程师、向工人师傅、向实践学习。
这段时间,他几乎没离开过生产现场,喜欢跟在老师傅身边,勤于请教。按照师傅的指点,他把所有工序都排好计划,熟悉的短一点,不熟悉的长一点,设备运行也去关注,很快就熟悉了所有工艺装备和操作知识。他发现,很多知识都没有教科书,就自己试着去做一些研究。玻纤的整经工艺涉及到很多参数,以往都是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来的,缺乏理论指导,他就自己总结出了算法,在现场可以随口报出结果。他把推导公式在杂志上发表,受到同行的关注和欢迎。
正是他热爱学习,又不拘泥于书本,在实践中主动研究,不断提升工艺与装备水平,很快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晋升为车间主任、副厂长。实验工厂的十多年工作经历成就了他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优势,并相继担任第六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披荆斩棘 迎难而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京玻纤院接到了歼击机雷达罩仿形编织预制体研发任务,时任异形织物基地主任的赵谦毅然放弃了读研计划,投身“××工程”,配套研制实心半波壁天线罩预制体研发工作。
预制体,通过特种编织的方式直接做成所需形状,复合树脂后强度大、透波性好。这项技术的研究当时在全世界也刚刚起步,技术资料几乎为零。时间紧、任务重,赵谦无怨无悔,带领团队在地下室一呆就是一整天。为确保研发周期的“后墙不倒”,他深入研究难点、卡点、堵点,提出高性能玻纤精细织物设计理论和控制方法,首创十六页综开口四片仿形、变厚度织物、精密仿形等技术。经过几年殚精竭虑,他带领研发团队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攻克了“四片非对称仿形织造技术”,按时完成了实心半波壁天线罩预制体研发工作,为我国国防军工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的春节前夕,是一段难以忘记的日子。正当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春节来临之际,赵谦突然接到西安某单位特种高强玻璃纤维的开发任务,由于规模急速放大,量产技术需要质的突破。在全院职工迎新年会联欢的时候,他却独自踏上远方的行程,前往西安沟通技术细节和性能指标;同时,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攻关量产放大技术,最终高强玻璃纤维实现从4台炉位一下扩展到40台炉位,圆满完成开发任务,奠定了高强玻纤产业化、规模化基础。
胸怀赤子之心,投身强国之梦,回忆那段“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有感动,有泪水,却唯独没有后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一直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用国防军工配套关键材料研制和供应保障,重点解决了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预制体“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保障能力,主持研制飞机雷达罩等多种国家重点型号用特种织物,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用行动诠释了技术强国、担当报国的信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随着一系列高端武器装备通过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气氛也推向了高潮,守在电视机前的赵谦,更是无比骄傲与自豪——这些上天入地的高技术装备,都蕴藏着南京玻纤院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特种玻纤及高性能纤维立体织物产品,凝结着他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多少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淡泊名利 勇于担当
2008年,刚刚就任南京玻纤院院长的赵谦就遇上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公司上市后上马的覆膜滤料项目,前期在实验室、中试做得不错,但在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出现了严重问题,产品不稳定,性能不达标,成品率低。
赵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直奔生产现场,并当场做出决定兼任过滤材料事业部的总经理。很多人劝阻他:你已经是院长了,万一这个项目失败了会有损威信。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干砸了,我还有脸当院长吗?之所以一定要兼任这个总经理,是因为我的命运是跟南京玻纤院绑在一起的!”
整整14个月时间,赵谦白天在项目一线当总经理,晚上回到办公楼当院长。在大量的技术调研后,他果断拍板并主动承担决策风险,牵头对生产线进行改造!短短一年,成品率大幅提升到95%以上,薄膜拉伸的速度从原来的每分钟2.6米提升到了每分钟15米,产能大大提高。经过美国环境总署检测,南京玻纤院覆膜滤料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水泥、钢铁、冶金、炭黑、电力、垃圾焚烧等行业。
此消息一出,长期封锁技术的跨国公司“坐不住”了。2009年,某著名跨国公司高管亲临南京玻纤院,提出要现场PK一下,看看究竟谁的产品更好。赵谦接受了这个挑战,并赢得对方。对方心服口服地表示:“我们也能造出跟你们一样好的覆膜滤料,但这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南京玻纤院的产品推向市场后,迫使一些国外大公司这一业务大量萎缩,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
如今,覆膜滤料项目已成长为南京玻纤院销售收入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项目。回忆这惊心动魄的14个月,大家公认是赵谦“在膜材最关键的时候,贡献了最关键的力量”。如果考虑了个人的得失,或许就失去了一个做大做强产业的机会;如果不敢在技术上创新而担当,或许就没有了中国覆膜滤料的今天!
凝心聚力 迎接挑战
国家级研究院所要积极承担国家责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南京玻纤院人切切实实的行动。
当前我国复合材料工业规模不断增长,高端应用需求巨大,但测试评价领域存在测试机构分散、标准不统一、权威性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很多重要领域“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严峻局面。2019年5月,国家工信部发出“国家复合材料测试平台”招标公告。
短短十多天时间,不仅要写出大约1500页、16万字的申报材料,还要联络全国数以百计的相关单位,取得他们的共同支持,这可能吗?赵谦认识到新平台是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新材料生产和应用之间有这么一个大的短板,不解决就会被卡脖子,发展受制约。如果能申报成功,将对国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果断下令:复合材料行业中心要全力以赴申报!
端午佳节,南京玻纤院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任申报组长的赵谦和大伙一样,天天加班加点到凌晨。受此情景触动,申报小组一位年轻工程师的孩子生病,小伙子也不愿离开,继续埋头写材料。编写材料过程中,赵谦不时让大伙停下来,听他讲讲对项目的认识和项目方案。他动情的说:“从诞生之初,南京玻纤院就拥有了研发、设计、制造和检测评价的完整体系,这种四位一体综合配套能力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南京玻纤院奉献国家和行业,为了新材料事业发展,我们需要主动站出来!”他的话,如同定海神针,坚定了团队的必胜信心,也激活了每个人心底的斗志。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支持下,赵谦秉持开放共享理念,亲自寻求协作、合作、共建单位,短短10天时间,就联络到了全国123家支持单位,涵盖国内顶级的高校、科研院所、玻纤碳纤制造企业和终端应用单位。
9月2日,好消息传来,经过专家团严格评审,平台花落南京玻纤院!很多人不敢相信,他带领南京玻纤院人通过努力,真的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高瞻远瞩 运筹擘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作为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南京玻纤院是一个有着近六十年光辉发展历程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也是全国首批改制的科研院所之一,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赵谦是一位拥有大智慧、大胸怀、大目标的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为南京玻纤院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规划和措施。
成立创新中心。针对既有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六化”为导向,提出创新孵化平台顶层设计思路和路线,强化新时期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在创新孵化平台中,建立创新项目筛选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创新资源整合;在项目管理上建立“管理线、建设线、监督线”和“总指挥和总工程师”分工负责的“三线两总”管理机制;在成果孵化上建立创新孵化“六阶段”、投融资“六节点”、收益“六分法”、“6C创新团队”建设的“四个六”创新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加强“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贯彻国企“1+N”政策,探索项目分红机制和项目收益分享机制,释放科研活力。同时坚持开放协同创新,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热情,有力促进创新成果孵化、推动转制院所跨越式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赵谦注重在前沿技术领域以先进的研发手段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他联合国内外专家组建“数值模拟”创新团队,首次将材料基因技术与高性能玻璃纤维的研发设计相结合,实现从传统实验试错向机器学习、数值模拟、性能预测的方向突破。
瞄准重大需求。飞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工业水平。为实现商用大推重比涡扇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早日让我国大飞机翱翔蓝天,赵谦组建了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预制体创新团队,亲自挂帅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展商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和机匣等关键重要部件预制体的技术攻关及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还一并承担了大飞机材料专项等多个重大项目。历时七年多,项目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这也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信心。发明创造的新型编织结构设计技术可使复合材料设计空间变为“无限”可能,从而可使复合材料性能发挥至极致。
推动成果转化。赵谦致力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机制建设,通过装配式营房项目的引入、锂电池隔膜项目的研发等,打通了创新成果孵化、转化路径,让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深闺,走向广阔的应用市场。2017年,将经过4年攻关研发成功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隔膜湿法双向拉伸生产技术及成套装备中试技术实施转移,成为中国建材集团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之一。
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他总结提炼出南京玻纤院“12345”发展思路和“六化”实施路径,创新性系统搭建创新孵化、产业发展、行业服务三大平台,努力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2019年,南京玻纤院又开启了“一带一路”的崭新征程,越南膜材料生产基地开工建设,进展良好,膜材料产品系列化、产业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光阴荏苒,转瞬间赵谦已在南京玻纤院工作了近40年,从翩翩少年到两鬓微斑,赵谦始终对院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心系南京玻纤院的发展,也心系职工利益。南京玻纤院有1000多名离退休职工,因为体制改革的原因,待遇与事业单位有较大差别,他不推不靠,尽最大努力主动作为,同时保持在职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院职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满载家国情怀。面对疫情,赵谦动员全院上下,科技攻关,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助力核酸检测设备制造,困难面前显大义,越是艰险越向前!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研究所所长、研究院董事长,改变的是职位,不变的是他的创新求实的精神;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企业掌舵人,改变的是职责,不变的是他的一片赤子之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带领南京玻纤院跨越式发展的艰辛与成功之间,赵谦情系企业、致力科研,他用传承与创新精神,充分诠释了新一代科技型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