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深知,牢固掌握未来技术优势地位,必须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培养创新团队,形成技术创新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不断积聚持续的创新力量。

白晓东,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委员,受聘为国家技术专业组副组长、体系专业组专家委员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兼职委员。

他长期从事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授权国防发明专利17项,出版《空空导弹》等专著2部;200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表彰;2019年获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

 

引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夺取制空权都是一切常规军事行动的基础,是制胜强敌的重要保障。作为长期从事航空装备研制工作的杰出工程师,白晓东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打造利刃,守护祖国的万里长空。

 

力争上游,立志学好先进技术

白晓东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镇。父亲在林区工作,母亲在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后也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精打细算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虽然生活不易,父亲却喜欢在清贫的生活中挖掘新鲜事物,他会自己维修家里出故障的小电器,也常常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家具,父亲采购电子元器件组装收音机的场景一直历历在目。正是父母亲生活态度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思考、热爱动手。长大后在遇到难题和挑战时,常常下意识地先想解决办法,从不轻言放弃,并想尽办法去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进入林区最好的学校读初一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尤其是英语,更是惨不忍睹。他暗暗鼓励自己:“现在差,只是因为之前我没学过,我要是学了,一定不输任何人!”。永不服输,从此镌刻在他DNA中,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品质。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劲头,支撑着他的勤奋、刻苦并坚持不懈,在之后的整个中学阶段,他成为了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林区前三名,还担任班干部、参加竞赛获奖并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等等。高考结束后,他对自己英语的估分仅次于学校里一名准备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授课老师不敢相信,但高考的分数证明了他的实力。

七十年代,有不少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知识分子被分配到林区,同时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知青被安置在林区,他们都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广阔的见识。他们的到来不仅给林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和世界前沿科技的一扇窗。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白晓东的内心深处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前沿技术燃起了特殊的情感和懵懂崇拜。

高考填报志愿时,白晓东了解到“西军电”是中国最早的两所国防工业重点军事院校之一,同时也是设置多项前沿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他毅然放弃北大等名校,而选择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里的国际前沿技术专业。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习期间,他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西军电”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也滋养了他的报国情怀,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军队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激励着他与同学们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每每回想学生时光,他总是说:“灯火通明的西大楼是我大学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求真务实,快速成为行家里手

大学毕业后,白晓东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作。为准确掌握飞行器的目标特性,切实保障产品研制需求,一名合格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在恶劣的外场环境下完成数据采集;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科学设计测试方案,并将来自各种附加因素的效应剥离,给出测试对象的真实特性。面对高水平的工作能力需求,他一边向老师傅、行业前辈专家虚心请教,深究每个技术术语的物理内涵,了解测试设备仪器的脾气秉性;一边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拓思路,将测试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进一步细化、规范。仅用半年,他就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句话也成为他从事科研设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工作中,他从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他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主动思辨。“干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成什么”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严、慎、细、实”成为他工作的一贯作风。他总说“多想一点,准备工作做得再细一点,不仅可以准确回应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潜在质疑,也能够从上级领导、用户和外协厂家等角度得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法,尽早排除研制风险”。

在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邀请他提出项目建议时,他坚持从发展有真正价值的技术、科学量化技术贡献等角度给出建议和意见。由于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试”的工作态度,常常能够找出平时看不出的漏洞,久而久之,“思维缜密、反应迅速、一语中的”等成了他的标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白晓东太厉害了”,这也让他在30多岁就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领域专家。

努力拼搏,瞄准亟需填补空白

精确制导武器是信息化局部战争中物理杀伤的主要手段,并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成熟技术积累和实战应用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制基础非常薄弱。为了提高中国自己的技术水平,白晓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他组建研制团队,并不断跟团队成员说:“别人能够做的我们肯定能做,而且还能够做得更好!”团队成员心里达成共识:“发展新装备,我们无疑于婴儿学步,但没有理由完全重复别人的老路,必须全力以赴追赶超越”。

凭借扎实的理论优势,白晓东带领团队提出适合国情、性能更优的技术方案。但新技术方案的理论可行不代表工程上没有问题,为妥善解决新技术方案的工程应用问题,他和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地开展关键技术验证工作。那段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在思考,不是在考虑验证的是否充分,就是在考虑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正是由于他和团队的努力拼搏和缜密考虑,首次试验就取得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受到机关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在另一项目研制中,白晓东担任总设计师。面对该领域技术研究资料完全空白的情况,他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专业知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有时为了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本就喜欢思考的他仿佛像是进入了“闭关”,每日眉头紧锁地翻阅资料、埋头演算,沉浸在自己的技术天地中,往往下班许久,身边同事早已走完了,他还浑然不觉。为了开阔思路,他经常组织团队和各专业专家开展技术研讨,跟大家交流想法、碰撞思想,从大家的讨论中汲取灵感。经过多年的漫漫求索,他带领团队一起高质量完成了该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

开拓创新,奋勇攀登科技顶峰

在白晓东眼里,做新装备的人,如果缺乏无畏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取得的成绩肯定不会是拔尖的。每一次突破,都需要艰难勇敢的尝试,每一次创新,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多年的装备和技术研究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不怕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耐住寂寞做好先期技术研究工作,用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创新超越的成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他坚持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提出的技术方案难度极大,没有任何技术可借鉴。围绕产品和技术组建联合研发团队,精心策划辨识关键任务和重要节点,做好技术探索;他以身作则,细致认真,深挖每次失败背后的原因,拟定应对措施和替代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持续攻关,实现了技术创新。

针对未来应用需求,他坚持体系创新、技术推动,带领团队开展创新设计,通过特征画像的方式,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辨识,梳理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难点堵点,牵头推进多项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探索研究,丰富了研发手段,提升了体系优势。连续多年的持续推进和迭代发展,技术成熟度在系统科学的迭代验证中不断提升,显现了新技术路线带来的发展优势。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接续奋斗

时间的长河见证了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一路发展壮大。当完成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转变之后,白晓东常常思考未来:“未来技术发展路在何方?关键技术如何突破?”。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深知,牢固掌握未来技术优势地位,必须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培养创新团队,形成技术创新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不断积聚持续的创新力量。

在团队成员的眼中,他是很善于和团队每个人沟通的人,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支持和保护年轻人的创新想法和创新实践,他“严慎细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怕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浸润在团队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位成员都不自觉地向他靠近、向他学习。在技术研讨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技术骨干不但要干好活,也要带好队;不仅要能给年轻人分任务压担子,也要帮他们把好方向,做好主攻方向的梳理和引领,让年轻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主动思考、快速成长。

在他的推动和带领下,团队中的不少青年骨干已经成长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埋头苦干”的氛围在他带领的团队中愈发浓厚,并多次荣获上级部门颁发的优秀团队奖。

 

结束语:当白晓东获知荣获杰出工程师奖的消息时,他很平静。他说:“过去这些年,我在边学边干中做了一些事情,现在从系统层面对技术理解可能会更深些,就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情,尤其是在加速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和底气定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体系,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同时也希望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以敢想敢干的奋斗姿态和年轻人的精气神,加快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