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贺维国主持、参与完成设计、科研及咨询的水下隧道工程已遍布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六大水系以及多个海湾,主持的各类地下空间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

贺维国,1976年出生,四川简阳人, 199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专程专业,工学学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设计分公司总经理、天津市隧道安全与风险评估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大型隧道与地下工程勘察设计及科研工作,包括研究和设计了十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一座座穿山越海的隧道工程诠释了对这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贺维国担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分会副理事长、《隧道建设》(中英文)常务理事、中国中铁专家;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8项,优秀设计、咨询奖64项,授权专利100多项;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科技创新带头人、中国中铁建国七十周年典型人物、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建筑结构行业百名杰出青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人生选择  精勤求学

“中铁隧道院”成立于1978年,先后使用了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勘测设计院、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多个名字,是我国特长隧道勘察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培养了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谢世华等一大批知名隧道专家,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与社会影响力。“中铁隧道院”建院最初的任务是承揽国家“4501”工程洛阳黄河水下铁路隧道的勘察设计,80-90年代先后完成了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京九铁路军都山隧道、南昆铁路米花岭隧道、侯月铁路云台山隧道、深圳罗沙公路梧桐山隧道等数十座长大隧道的勘察设计任务。从1985年起先后完成了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天安门西站、广州地铁1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等40多座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任务,截止目前累计已完成车站超过800座、区间隧道超过1000公里。

1993年,贺维国在高考时填报了西南交通大学,并且被西南交通大学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唯一招收本科生的专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录取。四年的求学经历,他深深被王梦恕、高渠清、史玉新等老一辈隧道专家的杰出事迹所感染,并坚定了要将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和目标。1997年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梦想,他选择离开家乡到中铁隧道院从事隧道设计与科研工作。那时我国的铁路建设处于低谷,整个基础建设行业都不太景气,企业的用人需求很低。那一年的新进大学毕业生只有2人,贺维国一到单位,得到了企业前辈们极大的关心和照顾,快速融入到设计工作中,积累经验,出色的完成了交给他的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马加鞭,中铁隧道院承揽更多的铁路隧道设计任务并开始进入地下空间设计领域,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他先后参加了209国道公路、内昆铁路新寨和闸上隧道、渝怀铁路金洞隧道、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广州地铁3号线林和西站等多个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进一步加深了他对隧道工程的了解,逐步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他先后获得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将来的设计、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果毅力行  顺势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水平迈上了新台阶,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祖国处处对隧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2003年中铁隧道院承揽了广州仑头隧道勘察设计任务,仑头隧道是我国大陆建设的第5座沉管隧道,不仅是中铁隧道院、也是铁道部所有单位中首次承担沉管隧道勘察设计任务。当时,我国对于沉管隧道没有任何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可以遵循,之前建成的4座沉管隧道,无论设计理论、还是施工技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基本靠工程类比或者凭经验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少关键技术都未能完全攻克。当时,在我国华南珠三角地区,隧道界普遍存在沉管隧道技术难度太大、风险控制困难、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用等一系列较为负面的观点。

那时的贺维国满怀热情,刻苦钻研,已经成长为中铁隧道院里的技术骨干,但接到担任仑头隧道总工程师职务的他仍然备感压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资料收集、消化吸收,密集的工程调研、学习研究,他迅速掌握了沉管隧道的基本理论、思路方法。但是仍然不够,仑头隧道面临众多与以往工程极为不同的环境条件,既有方案无法完全照搬使用。于是接下来无数个继续辗转奔波的日子,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不局限于传统经验和做法,他追求的是更完美的方案和更先进合理的设计,经过项目组反复论证、反复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就在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专家评审会,最终形成了安全、可行的技术方案。项目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大型半潜驳预制隧道管段的移动干坞工法。使用该技术,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市核心城区节约用地10万平方米以上,节省工程造价2000余万元。最近,该技术在广州市金光东隧道、深中通道工程等项目中继续得到推广使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仑头隧道,他研究创新了沉管隧道水下最终接头技术,完善了相关工艺措施,使得这项原本“高大上”——造价高、难度大的技术变得造价低、风险低,自此以后,我国后续建设的沉管隧道70%以上都采用了水下最终接头方法。在仑头隧道,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挖顺筑法施工格栅式地下连续墙的新方法,不仅施工安全、结构可靠,还节省工程造价超过500万元,据此取得了中铁隧道院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2004年,贺维国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开展了广州官洲沉管隧道的勘察设计;2009年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展了佛山东平沉管隧道勘察设计;2013年但任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南昌红谷沉管隧道的设计……。佛山东平沉管隧道是国内最大断面的公铁合建沉管隧道,克服了超大水流速度下和管节浮运沉放、不均匀沉降控制等难题,项目获得了2018年国际隧协年度杰出工程奖提名、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昌红谷隧道是国内最长的内河沉管隧道,解决了超长距离管节浮运、超大水位差管节沉放等难题,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贺维国主编的天津市地方标准《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T29-219-2013)正式颁布,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沉管法隧道的技术标准,这部标准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规定了沉管隧道在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标准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贺维国参编的国家标准《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1201-2016)正式颁布实施,2019年贺维国主编的国家标准《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GB/T 51318-2019)正式颁布实施。自此,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完善的沉管隧道标准体系,大大促进了沉管法隧道的技术进步与发展。2000年以前,我国建成的沉管隧道只有2座,随着经济发展与标准体系的完善,截止2020年,我国大陆建成(在建)的沉管隧道数量已超过20座。

 

蛟龙潜水  天堑变通途

2010年以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突破海湾、海峡的瓶颈、实现天堑变通途。海底隧道具有全天候、环境影响小等诸多优势,成为首要选择。然而直到2010年,由于海底隧道的工法选择、埋深确定、风险控制等众多技术都并不成熟,我国大陆还没有建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隧道。2011年,由贺维国参与设计的国内最长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成通车,将长期以来在胶州湾两岸青岛与黄岛间的“青黄不接”变成了“青黄相接”。

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成功,对我国海底隧道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全国多地相继掀起海底隧道建设的热潮。中铁隧道院作为国内掌握水下隧道设计工法最多的设计院,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先后承揽了多座难度高、影响力大、享誉中外的国家重点工程。这其中青岛地铁1号线、8号线、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隧道,汕头苏埃通道尤具代表性。2013年起,贺维国先后主持完成了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8号线过海隧道、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隧道这三座国内最长的三座轨道交通海底隧道设计及科研工作。青岛1号线过海隧道是我国已建成的长度最长(8100米)、埋深最大(88米)的海底隧道,充分运用了全寿命周期总费用的理念进行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隧道,位于剧烈风化的花岗岩地区,海底断层多、风化槽深,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他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两端盾构法加中间矿山法的新型组合工法,充分发挥了盾构法与矿山法两种工法的特点与优势,形成的示范作用已在国内多座隧道推广应用。

贺维国主持设计完成的汕头苏埃通道,是国内首座位于8度地震区的超大直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约6千米,双向六车道,盾构机直径达15.03米,被誉为国内难度最大的海底隧道之一。他提出的物探加钻探结合的综合探测方法、柔性接头抗震技术等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目前本工程海底隧道段已全部贯通。

他主持设计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2020年7月刚刚开工,隧道全长13.74千米,两端采用12.9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施工,中部采用钻爆法施工。钻爆法段海面以下深度达115米,盾构法段海面以下深度达106米,均远远超过现有工程案例水平(分别为88米、80米)。将成为我国海底隧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除海底隧道外,贺维国还主持完成了“湘江第一隧”的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设计,该项目是国内首座水下立交隧道,创造了多项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多项大奖。他主持完成了世界超浅埋最大跨度(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地下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将我国以往地下空间单跨由40米量级大幅提高到了70米量级,实现了我国地下岩石空间理论和建造技术的显著进步,为我国未来超大地下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十多年来,贺维国主持、参与完成设计、科研及咨询的水下隧道工程已遍布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六大水系以及多个海湾,主持的各类地下空间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

 

潜心科研  硕果磊磊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中铁隧道院一直大力倡导和支持科研创新,鼓励开发专有技术。多年来,贺维国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铁路局《铁路跨海通道隧道建设方案研究》、中国中铁《复杂环境过海地铁隧道修建技术及风险集成控制系统研究》、《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工程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水下特长真空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等2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形成的科研成果,又积极转化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形成了良好、高效的转化机制。

贺维国主持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全国优秀设计奖、全国优秀咨询奖等高层次。他本人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发表论文25篇,出版著作7部,编写国家、行业标准11部。

 

敦笃励志  忠恕任事

二十三年如一日,贺维国临危受命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始终坚守在隧道与地下空间设计一线,日夜笃行于科技创新前沿。这种不怕吃苦、勤于观察、敏而好学、善于思考的态度决定了贺维国将绘制自己未来更加璀璨的隧道人生。

既有仰望星空的胸怀,又有脚踏实地的作风。面对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向更深、地质环境更复杂的空间发展,贺维国也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一直保持斗志和信心,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个挑战。他勤勉敬业、勇于探索,追求创新,恪守企业精神,勇立于企业转型发展的浪潮中,作为地下工程设计领域的先锋,不知疲倦地为企业发展发光发热!